初学养生功,忽略意念更安全,
但对于静坐而言,意念或者说“意守”是一个窍门。
难点是理解意守、真意和入静。
第一:意守——真正的目的
道家经典常讲:无思无虑。《黄帝内经》也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这些对普通人都不太友好,普通人不但不能无思无虑,不能恬淡虚无,还会随时思虑纷飞。
意守真正目的是快速消除杂念。
通过有意识的确定性目标作为专注点,容易集中精力,减少杂念。
道家讲“勿念勿助”,就意守好方法。
释家解读更详,意守可以说是修炼“止观”的方法,可归于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是最容易入门的,最出名的当属“观呼吸”,这也是最好入门的。
“观呼吸”也是非常巧妙的意守方式,其中观的部位又可细化,观鼻端空气进出口最为容易。
二、真意——意守的标准
当意识和对象完全地链接在一起,所谓定的境界,就是意守的真标准操作:真意。
这是精神高度集中,几乎没有杂念的意念状态,这就是真意,也称之为正觉,正念。
事实上,真意或说正觉,这时,意识的对象是空。
所谓,“虚无之正觉”、“念头不起”、“无思无虑”即是真意。
真意往往与真息相伴随, 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中解读很多。
真息又往往与“暖”、“光”相伴,长期处于真意、真息状态,身体自然光明通透,曹文逸说“处处光明无不通”。
三、入静——真意的保持状态
保持一丝真意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入静了。
入静是一种思想安静、意念集中基础上,出现的非常清醒、完整的觉知、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状态。
入静程度有深有浅。到了定的高级境界,就真的无思无虑了。
初学者能够进入轻微的安定就很不错了,这时,身体轻盈通透,口舌生津,浑身舒适,头脑非常清醒,但又没有具体的思考。
这时,算是一次彻底的大脑和身体的格式化,一次全面地自我身心清洗。
朋友们。你看,入静与真意、意守并不是绝对的分割开的,这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转化,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意识状态。
一念即可天堂或地狱,一念即可染污或清净。
健康养生 静定的滋养 入静 八段锦 意守 静坐
卫昌国学
2025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