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全面撤离! 莫迪慌了,外媒:更可怕的才刚刚开始。 曾经风头正盛的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正悄悄抽身,小米减产,vivo关厂,OPPO缩团队,这些动作不是空穴来风,从2014年莫迪喊出“印度制造”口号开始,中国品牌第一时间响应,小米、vivo、OPPO在印度建厂、开旗舰店,一时间成了“印度制造”的最大推手。 手机零部件进口金额更是从2015年48亿美元涨到2023年的210亿,几乎撑起了印度半条电子供应链,但变化从2022年开始,印度执法部门盯上了vivo、小米、富士康等企业,以“洗钱”名义冻结资金、重罚款项,甚至强行推进“高层印度化”。 2024年,还出台一条新规:外资企业利润要交30%的“国家安全税”才能汇回,中国企业的出路被层层堵死,撤,是理性的选择,于是,中国手机产业链开始向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加速布局,这些新阵地不仅靠近原材料,还享受东盟关税优惠,一来一回,成本比印度低出一大截。 到2025年,中国企业在印度的产业布局已然进入尾声,现在的问题是,印度准备好承接这个真空了吗?你怎么看中国手机品牌撤出印度的影响? 这几年,印度高层的算盘其实挺清楚:一边引进中国资本帮自己建产业链,一边找机会“接管”这些成果,但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以为靠限制、罚款、强制本地化就能逼走中国高管、扶起本土品牌,结果呢?不仅没逼走“技术”,连“产能”也没留下。 中国厂商一走,大批零部件供应商跟着垮了,印度本土还没站稳就被拖进产业空心化,再看越南、印尼,那边才是教科书级别的承接产业升级——效率高、审批快、营商环境稳定,没有动不动就扣帽子的“安全法”,更没有随时冻结账户的执法局。 所以中企愿意投,愿意带资源、建产线、铺渠道,反观印度,用“国安”之名把整个产业玩成了政治工具,市场规则都成了权力的筹码,有人说中国品牌是“撤离”,但其实是主动选择了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企业是逐利的,哪里能安心赚钱,就往哪搬,别指望任何一家企业在一个不尊重市场规律、动不动就“清算”的国家久留,现在印度高层开始松口、示好、谈补偿,可惜已经晚了,当初赶人走的时候没多想,现在就别怪人家不回头。 全球化的下半场,拼的不光是低成本,更是制度稳定和产业配套,你挡住一个通道,别人自然会找别的路,不是中国厂商不想帮印度做大产业链,而是你掀桌子的时候就该想到,别人也能不陪你玩了。 要知道,产业升级从来不是抢来的,是靠时间、配套、信任慢慢堆出来的,失去了这些,只剩口号,空有政策,最终也撑不起世界工厂的壳,真正的产业,不靠嘴上说,而是要脚下稳。 在产业链面前,政治不能太着急,你觉得印度能挽回这次局面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