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破防了!联合国审议中日琉球主权,11月9日,日本知名右翼媒体《产经新闻》刊

笑看云烟 2025-11-11 20:28:55

日本人破防了!联合国审议中日琉球主权,11月9日,日本知名右翼媒体《产经新闻》刊发社论称,有关言论“无法接受”,还扬言要让“中国政府撤回言论”。 10月9日,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三委员会会议上,一句无意间的“冲绳原住民”引发了激烈的外交风波。 当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讨论人权问题时使用这个词,日本代表团立即提出异议,这不仅是一次措辞的争执,更是涉及深刻的历史与法律问题,触发了琉球地位争议的核心问题。   要理解这场争论,首先要回顾琉球的历史地位,战后,国际法并未完全确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尽管日本在二战后从盟国获得了日本本土的主权,但琉球的地位始终模糊不清。 1971年,美国与日本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其中明确移交“施政权”,但避免使用“主权”这一词汇。 这个不言而喻的模糊性与《波茨坦公告》中对日本领土的限制相符,公告将日本的主权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一些小岛,琉球群岛显然不在其列。   二战后,琉球群岛被盟军管理,并在1946年由美国发布的677号训令中从日本的行政管辖下剥离,为了防止琉球走向独立,美国与日本之间达成了一个隐性协议,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剩余主权”状态。 这意味着日本未能完全恢复对琉球的主权,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为“冲绳原住民”这一法律概念提供了可行的立足点,也为日本在治理琉球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现实中,琉球民众面临的生活困境,使得这一“原住民”概念更加有力地反映出民众的遭遇,冲绳地理上仅占日本总面积的0.6%,却承担了约70%的驻日美军基地设施,这种极不对等的负担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 基地周围的噪音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而美军基地周边的水源也超标了有毒的PFAS物质,造成不可忽视的健康危害。 更为严重的是,2019年冲绳县的公投中,超过七成的选民明确反对在边野古地区建设新的美军基地,但东京政府无视了这一民意,继续推进基地建设计划。   经济上,冲绳的情况同样令人堪忧,该地区的人均收入仅为日本全国平均的80%,琉球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一个军事重地,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却被边缘化。 这种不公平的现实使得“原住民”概念不仅是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成为民众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除了军事、经济与环境压力,琉球的文化也长期遭受压制。 自1879年琉球被吞并并设为冲绳县后,日本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文化同化政策,琉球语被禁止使用,历史被篡改,民众被迫接受日语和神道教的强制推行。 直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将琉球语列为濒危语言,尽管这些压制措施并未完全消除琉球人的文化认同,但它们深刻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   琉球历史的这些伤痕使得“原住民”这一概念不仅仅是法律上的争议,更是民众长期被压迫和剥夺权利的体现,琉球民众的“原住民”身份,表明他们在日本的政治体系中是被剥夺的、被忽视的群体。   中国在联合国提出“冲绳原住民”概念,正是巧妙地将这一法律与历史背景、现实困境与文化冲突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挑战,通过这一措辞,中国成功地把琉球问题国际化,迫使全球重新审视这片群岛的历史与现实困境。 日本恐惧的是,这一问题如果被彻底揭示,可能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动摇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主张,并且引发对钓鱼岛问题和其他领土争端的质疑。   这场外交风波,实际上是一场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较量,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争执,更是涉及民族身份、历史正义和国际人权的根本性讨论。 通过提出“冲绳原住民”的概念,中国巧妙地揭开了日本长期以来对琉球问题的掩盖,挑战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双重标准,并对日本在琉球的治理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0 阅读:65
笑看云烟

笑看云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