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叶圣陶迎娶了未曾谋面的妻子,洞房夜,两人第一次见面,他用颤抖的手,掀开了新娘的盖头,看到眼前的一幕,他的心忍不住砰砰跳… 叶家纪念馆展柜里,一封 1925 年的旧信旁有行小字:“墨林此信提家中兰花,彼时花开正盛。” 这是叶圣陶晚年补注的,笔尖藏着他对胡墨林六十载的深情,也藏着这段婚姻的情感轨迹。 1916 年新婚夜,叶圣陶掀开胡墨林的红盖头,见她低眉浅笑,心里的忐忑忽然就落了地。 他本对媒妁之言的婚姻忐忑,可这一眼,让他生出 “想好好过日子” 的念头。 第二天他赶去上海任教,胡墨林去南通读书,分别时两人没说情话,只互道 “多保重”。 第一次收到她的信,他反复读了三遍,信纸边角被摩挲得发毛,才提笔回信。 信里他写学生的趣事,她写师范的课程,字里行间没提 “想你”,却处处是牵挂。 1918 年暑假回家,他带回来一台相机,第一次给胡墨林拍照,她有些拘谨,手攥着衣角。 他笑着说 “放松些”,按下快门时,阳光落在她脸上,成了两人最珍贵的早期影像。 1920 年儿子 “小墨” 出生,他连夜从上海赶回家,抱着孩子,看着胡墨林,眼里满是温柔。 此后每次放假,他都推掉应酬,在家陪妻儿,教胡墨林读书,她则帮他整理文稿。 有次他写文章到深夜,胡墨林默默端来热茶,坐在旁边缝衣服,两人不说话,却格外安心。 1937 年抗战爆发,他们被迫迁往乐山,路上颠沛流离,他始终牵着胡墨林的手,没松开过。 日军轰炸乐山那天,他在外地讲课,听闻消息后疯了似的往家赶,看见家人平安才瘫坐在地。 他紧紧抱着胡墨林,声音发颤:“以后咱们再也不分开。” 那一刻,两人的心贴得更紧。 乐山的冬天很冷,家里没足够的棉衣,胡墨林就学着做,针脚歪歪扭扭,他却穿得格外暖。 他也帮着穿针引线,笨拙的样子逗得胡墨林笑,孩子们说 “从没见爹娘这么开心过”。 1945 年抗战胜利,他们搬回苏州,他带着胡墨林重游当年的老宅,指着院子里的树说 “这树还在”。 她笑着点头,两人并肩站在树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岁月静好得像一幅画。 1950 年搬去北京后,他每天清晨陪胡墨林去买菜,她选菜,他拎着篮子,成了邻里间的日常。 有人问他 “大作家怎么还买菜”,他笑着说 “陪墨林一起,比什么都好”。 1957 年胡墨林病重,他放下工作,日夜守在病床前,喂水喂药,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 她走的那天,他握着她的手,半天没说话,眼泪却止不住地流,日记本上只写了 “墨林去矣” 四字。 此后他把她的遗像放在床头,每晚睡前都要坐一会儿,仿佛她还在身边。 晚年整理旧信,他给每封信都补注细节,那些关于她的小事,他记得清清楚楚。 叶圣陶 1988 年逝世,与胡墨林合葬,墓碑上没刻华丽词句,只写 “叶绍钧与胡墨林之墓”。 如今两人的书信集《叶胡家书》成了经典,字里行间的温情打动着无数读者,让人们懂得平淡中的深情。 叶家纪念馆里,除了红盖头碎片和相机,还展出了他们当年的买菜篮、缝衣针,满是生活气息。 游客们看着这些旧物,听着他们的故事,总会感叹:“这样细水长流的爱情,才最动人。” 这段始于媒妁之言的婚姻,用六十年的相守证明,真正的爱,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从未褪色。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报2023-08-24——叶圣陶和胡墨林:中了头彩的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