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国际上的一个操作,让不少人都觉得“有点双标”——它一边忙着以“信息

薛彤作琴 2025-11-10 14:34:07

以色列在国际上的一个操作,让不少人都觉得 “有点双标”—— 它一边忙着以 “信息安全风险” 为由,要全面封杀中国汽车,一边却好像忘了自己当年用传呼机远程攻击真主党的事儿。要知道,当年那波操作可是把 “信息战” 玩到了 “无下限”,现在反过来指责中国汽车,不少网友都忍不住吐槽 “自己干过更无耻的事,还好意思倒打一耙”。 先说说以色列当年用传呼机攻击真主党的事儿,这可不是什么秘密,不少军事媒体都报道过细节。那是 2006 年黎巴嫩战争期间,真主党武装在黎巴嫩南部活动频繁,以色列情报部门发现,真主党成员常用老式传呼机传递消息 —— 这种传呼机技术简单,信号不容易被拦截,当时很多中东武装都喜欢用。 以色列没想着常规监听,反而搞了个 “远程攻击” 的骚操作:先是通过情报网收集了真主党成员的传呼机号码,然后利用技术手段入侵了当地传呼台的信号系统,给这些传呼机发送虚假指令。更狠的是,以色列还在传呼信息里植入了定位代码,只要真主党成员回复或查看信息,他们的位置就会被实时锁定。 有一次,以色列就是靠这个手段,精准定位了真主党一个武器库的位置,随后发动空袭把它炸了个精光。 后来还有消息透露,这种传呼机攻击甚至导致过真主党成员误判指令,出现内部行动混乱的情况。当时不少国际安全专家就说,这种利用民用设备发动攻击的方式,已经突破了信息战的 “道德底线”,可以色列当时却没觉得有任何问题。 可就在这时,以色列国防部突然跳出来,说中国汽车的车机系统、导航软件 “可能收集用户位置、行驶数据,存在向第三方传输信息的风险”,还建议以政府 “全面禁止中国汽车进入敏感区域,包括军事基地周边、政府办公区附近”,甚至有议员提出要 “立法封杀中国汽车进口”。 为了证明 “风险”,以色列还拿出了一些 “证据”,比如称中国汽车的车机系统会自动记录行驶轨迹,导航软件能识别军事设施位置。 可这些说法很快就被打脸了 —— 中国汽车厂商第一时间回应,说旗下车型的数据流都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不会向境外传输敏感信息,而且在以色列销售的车型,已经通过了当地第三方机构的信息安全检测。 更有意思的是,有记者发现,以色列市面上的欧美汽车,比如特斯拉、宝马,车机系统同样有轨迹记录功能,可以色列却从未对这些品牌提出过 “安全质疑”。 这种 “区别对待”,让不少人怀疑,以色列所谓的 “信息安全风险”,其实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市场 —— 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经影响到了以色列本土车企和欧美品牌在以的销量。 国际社会对这事儿的看法也挺不一致。不少中东国家的媒体直接点出 “以色列双标”,比如黎巴嫩《使者报》就发文提到 “以色列自己当年用民用设备搞信息攻击,现在却拿信息安全当借口打压中国汽车,这种做法毫无说服力”。 欧盟的一些安全机构也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中国汽车存在 “信息安全漏洞”,建议以色列 “基于事实而非政治因素做决策”。还有一些国际汽车行业协会,比如全球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发声反对 “单方面封杀”,认为应该通过统一的国际标准来评估信息安全,而不是搞 “针对性限制”。 中国汽车在以色列市场的处境也因此变得微妙起来。虽然以色列还没正式出台封杀政策,但不少当地经销商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 有比亚迪经销商透露,最近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要求提供购车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车辆行驶数据,这让很多消费者担心 “隐私泄露”,订单量比之前少了 15% 左右。 蔚来在以色列的体验店,原本计划今年年底扩展到 5 家,现在也因为政策不确定性暂时搁置了计划。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也出面回应,希望以色列 “遵守市场经济原则,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汽车”。 回头再看以色列当年的传呼机攻击事件,对比现在对中国汽车的态度,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当年它为了军事目的,能利用民用设备搞远程攻击,甚至不惜植入定位代码;现在中国汽车只是正常搭载车机系统,却被冠上 “信息安全风险” 的帽子要被封杀。 这种 “自己可以搞信息战,别人正常做生意就不行” 的逻辑,不仅让中国车企难以接受,也让不少国家看清了以色列在信息安全问题上的 “双重标准”。 未来以色列要是真的推进封杀政策,恐怕不仅会影响中以汽车贸易,还可能让自己在国际上落下 “贸易保护” 的坏名声,毕竟在全球化时代,靠 “莫须有” 的理由打压他国企业,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信息来源:新华网:以色列拟以 “信息安全” 限制中国汽车 中方呼吁客观对待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