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款 250 万,表哥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最后2022 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就登上过中国首富。 这对创造奇迹的表兄弟,就是王传福和吕向阳。 那是1995年,中国市场经济刚起步不久,250万可不是小数目。当时普通职工月薪不过几百块,这笔钱能在一线城市买好几套房子,放在任何人手里都得掂量再三。可吕向阳没多问,只听王传福说想做充电电池,就把钱打了过去。没人知道,这份果断背后藏着二十多年的亲情积淀——两人从小在芜湖乡下一起长大,王传福父母早逝,吕向阳家一直照拂着这个懂事又倔强的表弟,他亲眼见过表弟趴在煤油灯下钻研无线电的样子,也知道这个从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出来的工程师,手里攥着实打实的技术。 王传福没辜负这份信任。拿到钱的第二天,他就带着团队在深圳租了间简陋厂房,白天画图纸、做实验,晚上直接打地铺睡在车间。初期的电池样品总出问题,有次连续一周没合眼,团队成员都快撑不住了,王传福却拿着检测报告蹲在地上,一笔一划分析数据,手指被化学试剂腐蚀得脱皮也没顾上擦。他知道,表哥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吕向阳当时已经靠建材生意赚了第一桶金,这笔借款是对方一半的身家。 吕向阳的支持从来不止于金钱。王传福的比亚迪刚起步时,没人愿意给这个不知名的小厂供货,吕向阳就带着他跑遍自己的人脉圈,把多年积累的供应链资源毫无保留地共享出来。有供应商质疑比亚迪的实力,吕向阳拍着胸脯担保:“我表弟的技术,比我手里的生意还靠谱。”甚至在比亚迪现金流紧张时,他主动延后自己的股份分红,还帮着对接银行贷款。他不是没见过创业失败的案例,只是认准了王传福的韧劲和眼光——在那个手机、BP机开始普及的年代,充电电池是刚需,而王传福研发的镍镉电池,成本比进口产品低三成。 比亚迪的崛起速度超出了所有人预期。1997年,公司就拿下了摩托罗拉的订单,2003年进军汽车行业时,又遭遇了漫天质疑,有人说“搞电池的懂什么造车”,吕向阳却再次追加投资。他清楚王传福的逻辑:随着新能源时代到来,汽车产业必然面临变革,而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就是最大的底气。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有多精准。2008年,巴菲特通过旗下公司投资比亚迪,让这家中国企业声名鹊起;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比亚迪销量一路飙升,王传福也多次登上中国首富宝座。 而吕向阳,这个最初的“天使投资人”,始终持有比亚迪的核心股份。他没有过多干预公司运营,却在每次关键节点都选择相信表弟。2022年,随着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吕向阳的财富水涨船高,以950亿元身家成为广州首富。有人算过,当年250万的借款,如今已经增值到数百亿,可两人在公开场合从未炫耀过这份“投资神话”。王传福在采访中说:“没有表哥的信任,就没有今天的比亚迪。”吕向阳则笑着回应:“我只是相信,踏实做事的人终会被命运眷顾。” 这份跨越三十年的信任,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现在很多人谈“亲戚借钱”色变,怕的是钱要不回来,怕的是亲情变味。可王传福和吕向阳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亲情,是彼此成就的底气;真正的投资,是对人品和能力的双重认可。他们没有签订复杂的借款协议,没有约定苛刻的回报条件,却在各自的领域互相支撑,最终都站在了财富的顶端。 说到底,他们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王传福的技术实力、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吕向阳的投资眼光、果断魄力和重情重义,缺一不可。更难得的是,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多年,两人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纯粹——逢年过节还会一起回芜湖乡下,吃一碗妈妈做的面条,聊聊小时候的趣事。 财富会流逝,地位会变化,但刻在骨子里的信任和亲情,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