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豁出去了?德国对乌援助暴增35亿,默茨:经济危机也要支持到底! 路透社刚披露德国2026年对乌援助将加码至115亿欧元,这个数字比原本的85亿欧元足足多了30亿,折合成美元就是35亿,而自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德国累计援乌已经冲到400亿欧元,相当于每天往乌克兰输送3400万欧元,稳居欧盟援乌榜首。 要知道现在德国自己还陷在能源危机的余波里,GDP刚从萎缩中缓过劲,工业成本居高不下,这时候逆势加码援助,背后的门道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 这次新增的35亿援助可不是笼统的资金支持,清单里全是战场急需的硬通货。根据德国国防部透露的细节,其中大部分会用于提供火炮、无人机和25辆“黄鼠狼”步兵战车,还会专门拨款更换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的损耗部件,每枚“爱国者”导弹的成本就高达300万欧元,两套系统的维护更换费用可想而知。 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已经把封存的178辆豹-1主战坦克全部启封翻新,之前送了50多辆豹2A6/A7主战坦克,加上这次新增的装备,乌军相当于能再组建一个装甲旅,攻坚能力直接翻倍。 欧盟防务局算了笔账,有了德国的持续补给,乌克兰炮弹月产量能突破30万发,足够支撑到2026年,不用再担心“弹药荒”的问题。 默茨政府敢在经济压力下加码,首先是国内政治风向的变化。 2025年德国换政府后,默茨比前任硬气得多,上台就打破规矩,允许乌克兰用西方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明着要当欧洲的“带头大哥”。 为了凑够援乌和国防开支,德国甚至修改了《基本法》里的“债务刹车”条款,以前政府花钱有上限,现在专门设了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一半给国防一半搞基建,援乌资金自然有了保障。 民意调查也给了政府底气,67%的德国人支持援乌,其中27%还觉得给得不够,虽然德国选择党骂着“要援乌就让议员自己上前线”,但多数民意的支撑让默茨能放开手脚。 背后更关键的是德国军工产业的现实需求。德国最大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的CEO早就直言不讳,去年赚翻了全靠给乌克兰送武器。 现在欧洲各国都在扩军,正是军工企业的黄金时代,德国干脆把工厂建到了乌克兰,4家军工厂正在赶工,年底就能给乌军造第一批10辆“山猫”步兵战车。 这种操作既省去了千里迢迢的运输成本,还能直接绑定乌克兰未来的军火采购,相当于把“长期饭票”焊死了。与此同时,德国政府给自己的军工企业下了海量订单,30-50亿欧元的欧洲战斗机、100亿欧元的“拳师犬”步兵战车,一来二去拉动了GDP,形成了“援乌-强军-刺激经济”的循环。 但光鲜背后的隐忧也不少,德国自己的国防战备已经亮起红灯。根据德国国防部内部文件,持续的装备调拨让德军现役部队的装备完好率一度跌破60%,不少本该用于本土防御的武器被调往乌克兰,长期下去可能影响自身国防安全。 经济方面的压力更直观,北溪管道爆炸后,德国失去了35%的天然气供应,工业用电价格飙到原来的3倍,巴斯夫关闭了本土部分生产线,把产能转移到美国,2022到2025年间能源危机造成的损失累计高达2000亿欧元。 现在德国还要把军费提到GDP的3.5%,法国、意大利也跟着加码,欧洲军备竞赛的潘多拉魔盒算是被打开了,这对本就脆弱的欧洲经济来说,不知道是机遇还是负担。 更耐人寻味的是,德国的加码正在悄悄改变欧洲的权力格局。 以前欧洲的安全依赖美国,现在德国通过持续援乌,不仅扩大了在欧盟的话语权,还在抢美国的“班”。美国近期因为中东和亚太的战略压力,对乌克兰的援助有所放缓,德国正好趁这个空隙填补空缺,巩固自己欧洲“老大”的地位。 但这种博弈也有风险,俄罗斯已经明确表态,德国的援助是在“火上浇油”,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而德国工业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虽然下降,但短期内仍无法完全摆脱,后续会不会出现新的能源危机还是未知数。 现在的德国就站在一个两难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当欧洲领袖、拉动军工经济的诱惑,一边是国内经济压力和潜在的地缘风险。默茨的“支持到底”能不能持续? 新增的35亿援助能给战场带来多大改变?欧洲军备竞赛会不会引发新的问题?德国又该如何平衡援乌和自身发展的关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这场援助背后的博弈与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