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见完中国防长,美防长开窍,向特朗普报告:中美关系好得前所未有 11月2日美国防务博客网站的报道刚一出,外网瞬间从之前的“中美博弈”讨论模式切换到“蜜月期要来了?”的吃瓜节奏,毕竟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是他见完中国防长、转头向特朗普当面汇报。 赫格塞斯表示,他向特朗普报告之时,二人都得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均认为如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小好,也不是大好,而是前所未有的好。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国这边不光嘴上放软话,行动上也跟着加码,特朗普政府接连推出大规模对华让步措施,美军更是表态要跟上节奏,这波密集示好来得又快又猛,可越这样,越让人忍不住心里打鼓:这到底是真心想改善关系,还是另有图谋? 先说说这波示好里最实在的动作,特朗普政府近期在经贸领域的让步幅度确实超出预期。之前卡了很久的中美农产品采购协议有了新进展,美国农业部公开数据显示,10月底以来,中国对美大豆、玉米的采购量环比增长了37%,而美国则同步取消了对中国部分电子元器件的出口限制,这可是之前被列为“敏感技术”的领域。 更关键的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透露,正在评估取消2018年以来对中国加征的部分关税,涉及金额可能超过3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消费品和工业原材料领域。 要知道,之前这部分关税一直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争议点,现在突然松口,难免让人联想到赫格塞斯口中“前所未有的好关系”。 而美军的动作也透着一股“画风突变”的味道。 根据美国国防部最新发布的《国防战略评估报告》摘要,里面明确提到“将与中国保持军事沟通渠道畅通”,这和之前“竞争为主”的表述大相径庭。 美军太平洋舰队已经取消了11月中旬原定在南海的联合军演,转而宣布将与中国海军开展海上搜救联合演练,这是两年来的首次同类合作。 另外,美国陆军参谋长近期访华时还透露,双方正在协商建立“军事危机预防热线”,避免因误判引发冲突,这些动作都在呼应赫格塞斯所说的“实力促成和平,相互尊重”原则,和之前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频繁挑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波示好背后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让步,刚好赶上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期,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半年来新低,而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扩大对华出口能有效缓解美国农场主和制造业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所在党派急需拿出亮眼的经贸成果争取选票,对华关系改善带来的合作红利,自然成了可利用的筹码。而美军的态度转变,也和当前的全球部署压力有关,中东局势尚未稳定,欧洲方向又要应对俄乌冲突后的连锁反应,此时与中国缓和军事对峙,能减轻不少战略负担。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美国在“示好”的同时,并没有停下在关键领域的布局。比如在半导体行业,美国依然在推动盟友构建“芯片四方联盟”,试图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在亚太地区,虽然取消了部分军演,但仍在加强与澳大利亚、日本的军事合作,甚至计划增加在关岛的军事部署。 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一边说着“中美关系前所未有地好”,一边又在悄悄筑牢针对中国的防线。这种“软硬兼施”的操作,其实并不新鲜,美国在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时,向来擅长用“合作”换取时间和空间,同时保留随时施压的能力。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美国的密集示好,保持警惕显然是必要的。毕竟两国之间的核心分歧并没有消失,从科技竞争到地缘政治博弈,从贸易规则到国际秩序主导权,不少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之前也不是没有过关系缓和的阶段,但往往好景不长,美国多次出现“翻脸比翻书快”的情况,前一秒还在谈合作,后一秒就可能出台制裁措施。就像这次,特朗普政府的让步能不能长久? 会不会随着选举局势变化而调整?美军的缓和态度是真心实意,还是权宜之计? 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现在国际社会都在盯着中美关系的走向,美国的示好到底是“蜜月期”的开端,还是“缓兵之计”的伪装?中国该如何把握合作与防范的尺度? 是顺势推进更多领域的合作,还是保持谨慎、稳步前行?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这波中美互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