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在惊人地重演!当年国民党那帮大佬,是如何联手做掉洪秀柱的,今天,他们就准备如何做掉郑丽文!卢秀燕、侯友宜、蒋万安……所有被寄予厚望的“中生代”,集体临阵脱逃,把烂摊子,留给了两个最不被他们待见的“统派”。这不是什么选举,这分明是2015年“换柱”丑闻的2.0版本! 2015年的台湾,马英九执政后期国民党支持率大跌,民进党势头正盛,谁来参选2016年地区领导人成了摆在国民党面前的难题。 当时朱立伦希望王金平参选,可王金平态度暧昧,最终以家人反对为由取消登记,党内大佬们纷纷隐身,没人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就在此时,时任“立法院副负责人”的洪秀柱挺身而出,凭借3.5万份党内联署书通过提名门槛,成为唯一合格候选人。 可国民党早有后手,所谓的“防砖条款”成了大佬们操盘的工具,即便洪秀柱通过民调考验,党内还是启动了“换柱”程序。 朱立伦带着见证人找到洪秀柱,开出让她担任副手的条件,而马英九在临时全代会上振臂疾呼“团结”,实则为废柱铺路。 最终891名党代表中812人举手赞成,洪秀柱带着“孤臣可弃,但绝不折节”的誓言离场,朱立伦仓促接棒。 可这场闹剧并未换来胜利,当时民调显示,蔡英文支持率高达48%,洪秀柱换成朱立伦后仍落后19个百分点,最终国民党惨败,朱立伦挂冠而去,而洪秀柱后来当选党主席,才算给这场丑闻画上一个略带悲壮的句号。 十年后的2025年,国民党主席改选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卢秀燕、侯友宜这些被寄予厚望的“中生代”,上演了一出集体跑路的戏码。 朱立伦主动“交棒”给台中市长卢秀燕,可卢秀燕以“台湾中部首当其冲面临美国关税重创,最困难的时候,妈妈会留在家”为由拒绝参选,只承诺“党有需要会同一阵线”。 新北市长侯友宜更是直接表态“从头到尾都没有考虑”参选,口口声声强调“团结为重”,却不愿承担党主席的重任。 而台北市长蒋万安则全程沉默,一门心思扑在地方治理上,对党内事务避之不及。 这些中生代并非没有实力,侯友宜在新北市的施政满意度高达73.5%,8项政策平均满意度突破八成,2024年的民调还曾反超柯文哲升至第二,可他们都清楚,当前的国民党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接下党主席这个位置,无异于站在风口浪尖,赢了要平衡各方利益,输了则会断送政治前程,精明的他们自然选择明哲保身。 就在中生代集体缺位时,郑丽文这个“统派”黑马杀出重围,成了大佬们眼中的“接盘侠”。 作为从民进党转型而来的国民党人,郑丽文旗帜鲜明地坚持“九二共识”,直言“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种鲜明的统派立场,让她在党内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不被主流派系待见。 可正是这种“不被待见”,让她成了此时的“最佳人选”,从10月2日30%的民调支持率,到10月14日飙升至49.1%,再到最终以50.15%的得票率险胜郝龙斌,郑丽文的参选之路看似一路高歌,实则充满被动。 她以1500万新台币个人资产独立参选,打破了财团对党内选举的绑架,本想推动制度公平和蓝白合作,却没料到刚当选就遭遇党内大佬的围剿。 资深党员赵少康接连抛出“大陆介选”“清除亲中力量”“三大势力操控”的指控,掀起“退党潮”威胁,这种操作和当年针对洪秀柱的手段如出一辙,都是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要么逼其就范,要么将其拉下马。 国民党的这套操作逻辑从未改变,统派始终是他们的“备用轮胎”,平时放在角落不闻不问,关键时刻就得顶上去扛风险。 2015年洪秀柱的统派立场被大佬们视为“票房毒药”,担心影响中间选票,于是强行换柱;2025年郑丽文的统派主张同样让党内主流派不安,赵少康的指控本质上就是对统派路线的否定。 可这些大佬们忘了,洪秀柱当年的“光荣演说”曾凝聚起大批基层党员,郑丽文当选后72.9%的党员喜好度也证明了统派路线并非没有市场。 更讽刺的是,当年换柱后国民党惨败,如今赵少康的指控不仅没能扳倒郑丽文,反而让63%的中间选民认为这是“缺乏证据的政治操作”,直接损害了国民党的形象。 中生代们的临阵脱逃,本质上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作祟,他们只看重个人政治前途,却忽视了党的整体利益,而大佬们的联手围剿,则暴露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派系顽疾。 从2015年到2025年,十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却没能改变国民党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本性。 当年做掉洪秀柱,让国民党失去了一次坚守路线的机会;如今试图做掉郑丽文,不过是在重蹈覆辙。 卢秀燕、侯友宜们躲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维持高支持率,赵少康们在幕后操盘舆论,而郑丽文和当年的洪秀柱一样,成了这个烂摊子的接盘者。 他们看似是被推到台前的候选人,实则是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这场所谓的选举,根本不是为了推出能带领国民党重返执政的领袖,而是为了平衡党内各方利益,让大佬们继续掌控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