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你要是问一个香港年轻人,将来想干啥?十个人里有八个会说:做律师、当医生、进投

潘达林 2025-10-30 01:36:22

以前你要是问一个香港年轻人,将来想干啥?十个人里有八个会说:做律师、当医生、进投行,穿西装打领带,在中环高楼里上班,年薪百万,风光体面。 那时候谁要说“我想考公务员”,别人都会觉得你是不是不够拼、没抱负,怎么不去闯一闯,非要找个“铁饭碗”? 可现在不一样了。 这几年,香港变了,世界也变了。金融圈裁员一波接一波,投行不再年年招人;律所案子少了,起薪不涨反降;医生护士累得半死,压力山大还动不动被投诉。更别说开公司、做创业的,疫情一来,多少小店关门,多少人一夜回到解放前。 大家这才发现:钱多,不一定稳;风光,不一定长久。 反倒是公务员,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工资按时发,福利照常有,裁员?几乎没听过。 你看现在一个政务主任,刚入职月薪就6.1万港元,比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高了三倍都不止。工作稳定,退休有保障,还能轮岗、出国培训,说出去也体面。 所以年轻人脑袋一转:与其拼十年还不知道有没有房,不如先找个稳当工作,把日子过踏实。 结果呢?2025年一个公务员岗位,340个人抢。 考试那天,地铁站全是穿衬衫、拎公文包的年轻人,像当年高考一样认真。 有人辞了私企工作回来考,有人连考三年不放弃,还有家长帮孩子查资料、报班培训,跟内地“考编热”一模一样。 这不是“躺平”,是清醒。 以前大家拼的是“我能飞多高”,现在想的是“我能不能稳稳落地”。 不是不想奋斗,而是现实教会了我们:没有稳定的地基,再高的楼也经不起一阵风。 香港回归快三十年了,社会也在变。 从前崇拜“赚大钱”,现在更看重“过得安心”。 而如今,这份奢侈,成了很多普通家庭最实在的指望。

0 阅读:11
潘达林

潘达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