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女儿,在新婚之夜,妻子问他:“东平哥,我家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9 22:20:01

1971年,北京知青邵东平娶了地主家女儿,在新婚之夜,妻子问他:“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是认真的吗?” 沉默了一会儿,邵东平将她拥入怀里,没有回答她的疑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邵东平1948年生于北京,父母都是普通职工,1966年他进入木材厂当学徒,因为看不惯厂长亲戚克扣工人工资,出头打抱不平,结果被开除,在家待业两年后,1968年他响应号召下乡插队,来到崔家庄生产队。   初到农村,这个北京小伙子并没有像其他知青那样抱怨条件艰苦,他主动承担重活,学习农技,很快融入当地生活,村民们见他踏实肯干,逐渐接纳了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   崔秀云比邵东平小两岁,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她家在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分,父亲崔明德经常被安排扫街或参加批斗会,家庭的政治包袱让这个聪慧的姑娘从小就学会了低调做人。   两人的相识很自然,崔秀云经常帮生产队给知青们做饭,邵东平则主动帮她家挑水拉车,秋收时节,他看到她在地里挥汗如雨,就上前搭把手,冬日里,他陪岳父扫雪聊天,两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近。   感情的萌芽是在一次抢收小米的劳动中,当时有个知青背诗卡壳了,崔秀云从田埂走过,小声接上了后两句,邵东平惊讶地发现,这个农家女孩竟有着不俗的文化底蕴。   1971年秋天发生的一件事加深了两人的感情,公社开批斗大会,邵东平被安排押送崔明德参会,按规定,看管人要在喊口号时抬起被批斗者的胳膊让其弯腰,邵东平只是象征性地碰了碰老人的胳膊,尽量让他少受罪。   会后,崔秀云煮了鸡蛋送给邵东平表示感谢,队长崔明国看出了门道,主动询问邵东平对成分问题的态度,邵东平坦言不在乎这些,但担心自己配不上人家姑娘。   消息传回北京后,邵东平的父母听说未来儿媳妇人品好又勤快,也表示支持,崔家见邵东平为人厚道,同样愿意接受这门亲事,两家人都看重的是对方的人品,而非政治标签。   婚礼办得很简单,就在生产队的院子里摆了几桌,乡亲们来祝贺,队长讲话勉励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一切都很平常,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场婚姻的特殊之处。   新婚之夜,烛光摇曳中,崔秀云掀开盖头坐在炕边,她看着新婚丈夫,声音略带颤抖地问出了那个埋在心底的疑问:"东平哥,我家出身不好,你是认真的吗?"   邵东平沉默了一会儿,没有用言语回答,而是将妻子轻轻拥入怀中,这个无声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告诉她答案早就写在他的选择里。   婚后的日子并不轻松,村里的闲话没有断过,有人说邵东平为了一个女人毁了前程,北京的父母偶尔来信责备,他就直接烧掉,告诉妻子不必在意,他们用行动证明着彼此的真心。   随着其他知青陆续返城,邵东平成了村里最后留下的那一个,1976年,看着昔日同伴都有了新出路,他也曾动摇过,但每当看到妻子为家庭默默付出的身影,他就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转机出现在1979年,政策变化让崔家摘掉了地主帽子,邵东平被招工到公社粮站,崔秀云也进入税务部门工作,一家人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生活开始步入正轨。   他们的一双儿女争气成才,儿子考上北京科技大学,女儿成为神经内科医生,如今两人在崔家庄安享晚年,有退休金有房子,日子过得安稳踏实。  

0 阅读:3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