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童从6岁开始,就和乾隆女儿在一起,没想到之后被乾隆选中,前后54年统领后宫,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那么,这女童又是谁呢? 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她落地在北京一个满洲镶黄旗的官宦家里。爸是恭阿拉,当时正干着礼部尚书的活儿,妈是叶赫那拉氏,家里不算顶级豪门,但也够体面,祖上还有开国功臣的影子。她小时候教育没落下,满汉文都学,礼仪规矩也熟。家里兄弟姐妹几个,她排行老幺,哥哥宁武泰啥的,长大后也进了官场。这丫头从小就稳重,不像一般闺女那么闹腾,估计是家里管得严。 乾隆四十七年,她刚六岁,宫里选人给固伦和孝公主当伴读。这公主是乾隆最小闺女,乾隆宠得不行,早早封了固伦和孝,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钮祜禄氏家世对得上,就被挑中了。进宫后,她就跟在公主身边,帮着打理日常,陪着念书啥的。乾隆爱这个闺女,隔三差五就去和珅府上瞧瞧,顺道见见这小丫头。丫头聪明,乾隆问话答得滴水不漏,乾隆印象深了。这事儿听着像巧合,但清宫选人本就看眼缘和家底,她这步走得稳。 转眼乾隆五十四年,外八旗大选秀,宫里热闹得不行。钮祜禄氏十四岁了,亭亭玉立,被挑中指婚给十五阿哥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当侧福晋。为什么选她?一是补前头侧福晋完颜氏早死的空,二是乾隆看重她能生养。永琰之前娶了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但她体弱,早产过,乾隆担心皇室香火。钮祜禄氏进嘉亲王府没多久,就显身手了。乾隆五十八年,她生下皇七女,可惜这闺女没活成,早早没了。两年后,乾隆六十年,又添皇三子绵恺,这小子后来封惇恪亲王。乾隆乐坏了,赏赐一大堆,永琰对她也上心。 嘉庆元年,永琰登基,她直接升贵妃,住进承乾宫。贵妃位子稳,她没闲着,继续生养。嘉庆十年,又生皇四子绵忻,封瑞怀亲王。可惜她俩儿子命薄,绵恺嘉庆二十一年没了,绵忻道光二十一年也走了。话说回来,她对后宫这摊子事,从侧福晋起就上手了。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病逝,她先当皇贵妃,代管六宫。宫里嫔妃多,事儿杂,她管得井井有条,不让乱子起。正式册皇后是嘉庆四年,大典办得隆重,她移到储秀宫,主事后宫。清宫规矩严,她推行节俭,查账册,管膳食,嫔妃们服帖。一次嘉庆十六年,采桑名单上报,她家亲戚占多,嘉庆查出,罚了几个没来的。这事儿闹得她脸上无光,但她没推责,照规矩办,显示出她识大体。 她管后宫的本事,不光是手腕硬,还在平衡关系。嘉庆帝忙国事,她在宫里稳后院,嫔妃间少有争风吃醋。嘉庆十七年,她爸恭阿拉六十寿,皇帝赐匾“养福承恩”,她派太监送礼给命妇,场面体面。跟嘉庆感情也不错,两人从潜邸就熟,她帮他打理家务,嘉庆信任她。关键是,她对孝淑睿皇后的儿子绵宁特别好。绵宁是嘉庆次子,早年皇后病弱,她像亲妈一样照顾,教识字,喂饭啥的。绵宁后来成了道光帝,这层关系埋下伏笔。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在热河突然崩了,没遗诏,宫里乱套。她当时是皇后,权最大,手握三宫事。按理,她有两个亲儿子,早夭的绵恺有儿子绵性,绵忻在世,她立自家血脉没人敢吱声。但她没这么干,直接传懿旨,让绵宁进京继位。为什么?一是绵宁有功,嘉庆十八年平白莲教立过大功;二是乾隆和嘉庆早看中他,乾隆还亲操办他婚礼。她这决定,避开兄弟阋墙,稳了皇室大局。道光登基后,对她敬若生母,两人关系铁。道光朝,她当皇太后,影响不小。一次道光披阅军报,她听说鸦片战争丢地,进殿斥责,声音大,显示她有见识。 她一生跨三朝,乾隆晚年选她,嘉庆一朝掌中宫,道光前期辅政。从嘉庆二年册皇后,到道光二十九年去世,整整五十多年。道光悲痛,守灵到自己也崩。谥号一步步加,先孝和睿,后加恭慈康豫安成应天熙圣,咸丰时再加钦顺仁正。葬昌西陵,规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