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在江宁当知府时,去调查恶霸徐五强占农民独女一案,结果嚣张的徐五命10多个小妾对刘墉一阵撕打,刘墉官服被撕稀碎。受辱的刘墉非常生气,他下决心一定要把徐五绳之以法,不能让这种骄横跋扈之徒逍遥法外,祸害百姓。 刘墉生在康熙五十八年,山东诸城人,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刘统勋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官做到协办大学士,一辈子办案铁面无私。刘墉从小跟着老爹耳濡目染,读四书五经,练笔杆子,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二甲第二名,进了翰林院当编修。那时候他才三十出头,瘦高个儿,微微驼背,后来民间就叫他“刘罗锅”。翰林院日子清闲,他却闲不住,很快就外放地方当官,先是安徽学政,管科举考试,严查舞弊,学生们都服气。接着调江苏学政,又是整顿考场,抓了不少作弊的,口碑上来了。 乾隆二十一年,刘墉转太原知府,那地方边塞苦寒,他一去就管水利,修水渠,帮农民抗旱,收成好转,百姓送锦旗。没两年,又因失察下属贪污,被贬到军台效力一年,算是小挫折。但乾隆帝看重他家世和才干,很快放还,这次直接知江宁府。江宁是南京旧称,水网密布,富庶但也乱,豪强地主横行,贪官污吏勾结,刘墉上任时已经四十一岁,正当壮年。他一到,就住进衙门,卷起袖子干活。史书记载,他为官清廉,家里不积财,薪俸够用就行,江宁百姓把他比作宋代的包拯,妇孺皆知。 江宁府管辖苏州、镇江一带,人口稠密,案子多。刘墉接手的第一年,就处理了不少积案。地方上那些恶霸,仗着祖业田产,抢地占地,欺男霸女,徐五这种人虽是民间传说,但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问题。清中期,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破产,流民四起,豪绅通过贿赂官员,霸占民田,甚至强娶民女。刘墉不吃这套,他微服私访,骑驴进村,挨家问情况。一次,他查到本地一个大户侵占公田上千亩,直接下令丈量,追回地契,分给佃户。那大户派人堵门,刘墉带捕快硬闯,抓了几个打手,杖责二十,震慑了周边。这样的举动,让他树敌不少,但也赢了民心。 民间流传的徐五案,其实出自《刘公案》这种弹词小说,蓝本就是刘墉在江宁的真实事迹。小说里,徐五是本地首富,父亲做过巡抚,留下一堆家业,他仗势欺人,抢了农家独女。刘墉上门调查,徐五叫来十几个妾室围攻,把官服撕烂。这段虽是艺术加工,但核心是刘墉打击豪强的决心。历史上,刘墉确实办过类似案子,比如惩治一个叫高某的恶霸,那家伙强占民女,还杀了人证。刘墉不怕报复,层层追查,挖出幕后官员,联合按察使,一锅端了。案子审完,他亲自写判词,斩了主犯,江宁从此太平几年。百姓说,刘大人办案像秤砣,铁面无私,不偏不倚。 刘墉的为官之道,接地气得很。他不摆架子,衙门门常开,穷人告状不收钱。江宁多水灾,他管赈济,粮仓清点,一粒不漏,灾民领米时,他亲自监督,避免中饱私囊。一次,总督来巡视,想压他改判一个贪案,刘墉顶回去,写折子直奏乾隆,差点丢官,但皇帝知道他耿直,赏了副对联:“秉公持正”。这事儿传开,地方官都服他。徐五案的传说里,刘墉被辱后不气馁,派人暗访,找青楼女子帮忙探秘牢入口,最终救出受害者,斩了徐五。这虽小说化,但真实刘墉也爱用计破案。他常说,办案要靠证据,不凭口说。一次,江宁有个盐商走私,他假扮买主,潜入仓库,抓现行,抄家时,银子堆成山,全充公。 刘墉在江宁干了两年,政绩卓著,乾隆二十七年升陕西按察使。但江宁这段经历,让他名声大噪。民间为什么爱编他的故事?因为那时候官场腐败,和珅一帮人贪得无厌,刘墉这种清官像一股清流。徐五代表那些土豪劣绅,骄横跋扈,祸害百姓,刘墉的决心,正好戳中老百姓的心窝子。他不光破案,还管民生,兴学堂,修路桥,江宁的孩童识字率上去了,商路通畅,税赋稳了。升迁后,他回京入军机处,当大学士,一干就是二十年。乾隆南巡,他随驾,路上还查贪,皇帝夸他“忠直可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