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这一波又稳了!安世中国已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出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不过此次供货重启附带三项关键调整:一是需与安世中国重新签署专属供应协议;二是所有交易将统一采用人民币结算;三是因国内市场订单需求激增需优先保障,对欧出货量及交货周期将做出动态调整。 中方这波确实稳得很,安世中国敢带着三项调整重启对欧芯片供应,全是荷兰政府之前的操作给了机会。这事得从荷兰那波 “自作聪明” 的干预说起,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下了部长令,把安世半导体全球 30 家子公司的资产、知识产权全冻结了,还把中方持有的股份托管起来,硬生生把时任 CEO 张学政给罢免了,换上了外籍人员,对外宣称是为了 “欧洲经济安全”,其实法庭文件早暴露了底细,是美国 6 月份就跟荷兰施压,说不换中方 CEO 就把安世列进实体清单,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帮着美国卡供应链的脖子。 可荷兰忘了安世半导体早不是当年恩智浦旗下的边缘部门了,2019 年被闻泰科技收购后,靠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这家企业硬生生冲到了全球功率半导体第三的位置,2024 年营收 147 亿元,毛利率高达 37.47%。更关键的是它的产品渗透率,小信号 MOSFET、ESD 保护器件连续多年全球出货第一,车规级 Power MOS 全球市占率第二,欧洲车企从发动机到安全气囊,几乎每个关键模块都得用它的芯片,一辆车拆开来数,到处都是安世的器件。荷兰本以为抢了控制权就能拿捏供应,没想到中方反手就是一记出口管制,10 月 4 日商务部直接叫停安世在华子公司的出口许可,这一下欧洲车企立马慌了神。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10 月 16 日就发了警告,说安世芯片库存顶多撑几周,新供应商认证得花好几个月,数周内可能停产,大众、宝马急着预警库存告急,奔驰都承认 “整个行业都受影响”。连日本汽车工业协会都跟着紧张,专门发声明说断供会影响全球生产,逼着荷兰赶紧找解决方案。 这就是中方的底气,安世超过 70% 的封装业务都在中国,生产端捏在手里,欧洲再横也不能让汽车生产线停摆。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 10 月 21 日主动找中方通话,嘴上说要 “建设性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服软了,毕竟谁也扛不住车企停产的损失。 所以安世中国这时候恢复供应,附带的三项调整全是看准了欧洲的软肋。重新签署专属供应协议太有必要了,之前荷兰总部一会切断中国团队系统权限,一会停发工资,还警告客户别买中国工厂的芯片,安世中国早就公开跟总部划清界限了,现在重签协议就是要把规则定死,以后欧洲客户得直接跟中国这边对接,荷兰总部再想插手门都没有。 而且协议里肯定得明确中国法律的效力,之前荷兰想解雇深耕中国市场二十年的销售副总裁张秋明,就因为违背中国《劳动合同法》根本行不通,这次重签就是把主动权彻底攥在手里。 统一用人民币结算更不是随便提的条件,安世每年要发 1100 亿件产品,在汽车晶体管和二极管市场占了 40% 的份额,欧洲客户不用都不行。现在跨境人民币支付早有成熟案例,汕头有家进出口企业用 CIPS 标准收发器结算,以前跑银行柜台要 4 小时,现在 5 分钟就能到账,既省时间又降成本,安世这体量的交易用人民币结算,等于让欧洲车企习惯用中国货币做芯片生意。 更关键的是中国本身占全球半导体需求的 40% 以上,安世在中国市场的订单都忙不过来,欧洲客户想拿到货,自然得跟着中方的结算规则走。 优先保障国内需求更是实打实的现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对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需求蹭蹭往上涨,安世中国的生产线本来就满负荷运转,之前荷兰搞事的时候,东莞工厂都被逼得 “上四休三”,产能利用率降到 60%。 现在国内订单排到好几个月后,自然得先顾着自家市场,对欧出货量动态调整说白了就是 “有富余再给你”,欧洲车企也只能受着,谁让他们找替代供应商要等好几个月,库存根本撑不住。 荷兰当初想靠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抢控制权,以为能卡住芯片脖子,没想到反而让中方趁机确立了主导地位。美国在背后撺掇半天,最后眼睁睁看着欧洲车企被迫签新协议、用人民币结算,这波操作简直是给中方送机会。 安世中国敢这么提条件,本质上是捏住了全球供应链的命门,生产在中国、市场在中国,欧洲再怎么折腾也绕不开中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主动权,所谓的 “卡脖子” 最后变成了 “被反制”,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