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俄罗斯的“西方心”早刻在骨子里,从三百多年前就没断过向西方靠拢的念想。 早在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挤入西方圈子,他怕被欧洲视作蛮夷,偷偷跑到荷兰、英国的造船厂当学徒,学人家造军舰、办工厂,回国后逼着贵族脱长袍穿西装,连说话都得学法语,干脆把首都迁到了靠海的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从规划到建筑全抄西欧样子,就是想把自己钉在欧洲版图上。 后来不管是沙皇时期的君主制,还是苏联解体后搞联邦制,俄罗斯的精英阶层总爱往西方跑,学来一套套政治理念往国内搬,连文学艺术都跟着西方的路子走,托尔斯泰的小说里藏着欧洲的叙事技巧,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西方古典乐一脉相承,可这些从来没换来回响。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以为机会来了,叶利钦当年几乎是放下身段求着加入北约,结果西方压根没接茬,反而借着俄罗斯虚弱的劲儿搞了五轮北约东扩,把军事基地一步步建到乌克兰边境,等于把枪口顶在了俄罗斯脑门上。 后来俄罗斯好不容易挤进去G8峰会,2014年就被一脚踢出来变回G7,西方嘴上说着“文明伙伴”,心里从来没把它当成自己人,总觉得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家伙是异类。 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滋味攒了三十年,直到乌克兰要彻底倒向西方,俄罗斯终于绷不住了——它想用战争证明自己配得上西方的正视,结果却被欧美联手制裁,能源贸易被掐断,外汇资产遭冻结,彻底被西方圈子扫地出门。 可俄罗斯没垮,因为它的命根子一直在东方。地理上占了大半西伯利亚,早就和东方的土地缠在一起,古代丝绸之路时,东方的丝绸茶叶就顺着草原卖到俄罗斯,境内不少民族和东方还有血缘渊源,至今保留着过传统节日、重家族亲情的东方习俗。 现在更不用说,俄乌战争后西方卡着能源出口的脖子,俄罗斯转头就把天然气、石油往东方送,光是对中国的能源供应就连年加码,“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供气量提到440亿立方米,还赶着推进“2号”项目,就为了绑定东方的需求。 经济上更是离不了东方的托底,西方制裁后俄罗斯赶紧把贸易结算换成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都超95%了,总额冲到2400亿,要是没东方的市场,能源卖不出去,外汇早就见底了。 连压箱底的海参崴港口都对外开放了,以前这儿管控得比谁都严,现在成了中国东北货物的出海捷径,让东北外贸周转天数硬生生缩短了不少,物流成本也降了一大截。 更别说中吉乌铁路,之前俄罗斯一直攥着不让建,现在主动松口,看着这条铁路穿越高原接入中亚,就是知道得靠东方打通新通道。 俄乌战争里这对矛盾闹得最凶:俄罗斯打着西方式的战略算盘,想保住乌克兰这个“缓冲带”,不让西方把防线推到家门口,可西方压根不接它的茬;转头一看,是东方的能源订单、本币结算和交通通道撑着它扛过制裁。 就像有人穿着西装在东方市集里站稳了脚,才明白自己早就离不开这片土壤——西方给的始终是幻想,东方托着的才是实打实的命根子。 这些事儿串起来就清楚了,俄罗斯的“西方心”追了三百年还是一场空,而东方的支撑早成了它离不开的依靠,这不是俄乌战争才有的新鲜事,只是这场仗把遮羞布全扯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