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再次引发世界关注,人们都很担心中美之间会不会爆发战争,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此,我认为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到发动战争的程度,但是战争爆发的危险是存在的。 最近这段时间,中美关系又成了全球热议的焦点。看看新闻头条,到处都是贸易摩擦升级的报道,特朗普那边放话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中国这边也迅速回应,稀土出口管制一出,市场立刻就慌了。人们担心这会不会从经济战滑向军事对抗,甚至牵扯到台湾地区,酿成更大规模的冲突。说实话,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两国的体量摆在那儿,一点火星子都能点燃全球经济链条。但冷静下来想想,现在打起来的概率还真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双方都没准备好,也没那个意愿去赌一把大的。不过,风险确实存在,得认真掂量掂量。 要看中美会不会真刀真枪干起来,主要得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主观上有没有打仗的冲动,二是客观上有没有那个底气。中国这边,从来就是和平发展路线,从没主动挑起过任何战争。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讲话里反复强调,互敬、和平共处、共赢合作,这是对美关系的三大底线。拿王毅外长的话来说,今年三月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就直言中美要避免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七月底,王毅在会见美中贸易委员会时,也点明中国会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就是想通过经济纽带拉近距离,而不是剑拔弩张。中国明白,实力是最好的威慑,所以军力建设没停过脚步,但这更多是为了防身,不是为了进攻。像海军舰艇数量和导弹技术,这些年进步明显,但目的就是让潜在麻烦看到门槛高,知难而退。 反观美国那边,情况复杂点。华盛顿的部分政客确实有施压的意图,尤其贸易战打到现在,效果没预期中那么好。十月份,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喊话,要从十一月一号起对中国出口加100%关税,还在考虑限制用美国软件生产的对华出口。这不是头一回了,2020年那份贸易协议,美国现在又启动调查,说中国没完全遵守,随时可能再加码。智库兰德公司前几天出的报告,115页的厚本子,直指中美竞争如果不稳住,就可能滑向零和博弈,甚至军事冲突。他们建议美国在台湾海峡和南海问题上寻求共识,避免意外擦枪走火。这报告在美国圈子里炸了锅,前官员们在论坛上讨论,承认过去策略得调整。说白了,美国想遏制中国,但经济牌和技术牌打得手疼,现在军事牌也得掂量。美军在全球有基地网络,国防预算高居世界第一,但跟中国比拼持久战,短板不少。全球火力指数显示,2025年中国在陆军规模和海军吨位上已经领先,美国的优势主要在空军技术和盟友体系。可问题是,军工生产链条拉长了,供应链依赖海外,疫情后遗症还没好全。要真打起来,弹药储备和后勤补给跟不上,几个月内就露怯。 军事上更得说严谨点。美军评估报告里提到,在台湾海峡这种高强度场景下,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虽先进,但中国反舰导弹和潜艇网已经形成不对称威慑。空军上将米尼汉几年前的备忘录预测2025年开战,现在十月都过去了,还没影儿,但那预感不是没道理。兰德的分项 scorecard 显示,中国在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上得分越来越高,美国的投送力量得绕远路,成本翻倍。想想看,美国得同时顾及欧洲的乌克兰问题、中东的乱局,再分心亚太,兵力分散,风险放大。十月份的新闻里,台湾地区防务部门宣布要深化与美国的军事联系,买更多武器,搞联合演习。这本是自保,但从北京看,就是红线问题。王毅九月份通话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时,就警告要谨慎处理台湾议题,别让核心利益成交易筹码。两岸关系稳不稳,直接影响海峡局势,要是擦碰出火花,升级就快。 除了军事,美国还有经济包袱压着。通胀高企,股市波动,农民们为大豆出口到中国少赚了57亿美元叫苦。CSIS的分析说,贸易战升级成食品战,美国农业州首当其冲。内部呢,社会分化严重,抗议游行时不时冒头。要是外部再来场大冲突,国内稳定就更难说。反之,中国经济韧性强,内需拉动,外贸多元化,科技自主步伐加快。四中全会公报里强调“十五五”时期科技自立和产业升级,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规划。实力上,中国有底气应对挑战,正如王毅引的古诗,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意思就是,美国怎么折腾,中国自有定力,不慌不忙。 当然,说没到打仗地步,不等于风险为零。台湾海峡的紧张氛围就够呛。十月份,台湾地区起诉两名军人泄密给大陆,情报战暗流涌动。中国军机绕台常态化,美国军舰穿越海峡也成家常便饭。国际危机组织的报告指出,欧洲都得担心台湾热点的外溢效应,经济上芯片链断裂,安全上盟友拉扯。美国不想两线作战,中国也不愿经济停摆。布达佩斯峰会流产那事儿,就暴露了西方协调不力,乌克兰战事拖着,美欧内耗。总的看,美国实力相对下滑是硬约束,得优先稳经济、顾盟友。中国崛起是事实,给了我们信心,但也得警惕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