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

扬扬妈妈 2025-10-25 17:21:59

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这么倒在了山道上,成了整个抗日战争里,牺牲在白刃战中的最高将领。 说起来这仗打得有多憋屈又多壮烈?那会儿正是豫湘桂战役最吃紧的时候,日军纠集10万兵力扑向湖南,王甲本的79军刚从长沙会战的血海里爬出来,还没来得及补充弹药,就接到命令:死守东安,挡住日军主力,给友军撤退争取时间。他带着部队在山口设伏,打了三天三夜,子弹从一开始的每人30发降到最后只剩3发,连炊事兵都拿着菜刀冲上去了——你们想想,一个中将军长,本该在指挥部坐镇,可他倒好,亲自拎着一把二十响的驳壳枪,跟士兵们一起趴在战壕里打。 第四天清晨,日军玩阴的,派敢死队绕到后方偷袭,指挥部的警卫连瞬间被冲散。王甲本刚把地图塞进怀里,就听见帐篷外“杀啊”的喊声,他抄起身边的步枪,拉开枪栓就冲了出去。一开始还能靠驳壳枪撂倒几个日军,可子弹很快打光了,他干脆把枪一甩,拔出刺刀就扎进了一个日军的胸膛。那日军临死前拉响了手榴弹,王甲本的胳膊被弹片划开一道深口子,鲜血顺着袖子往下淌,可他连擦都没擦,又朝着下一个日军扑过去。 身边的警卫兵后来回忆,将军当时浑身是血,军装被撕得破破烂烂,却跟疯了一样喊:“军人宁死不当俘虏!跟小鬼子拼了!” 有三个日军围着他打,一个用刺刀捅他的腰,一个砍他的腿,他硬生生忍着疼,用枪托砸断了一个日军的鼻梁,可后背又被刺中了——直到最后那几刀扎进腹部,他还想伸手去抓掉在地上的刺刀,手指在泥土里抠出几道血痕,才重重地倒下去。等友军反攻回来找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凉透了,手里还攥着半截断裂的枪托,周围躺着17个日军的尸体,全是被他和警卫兵拼杀至死的。 你们知道王将军这辈子有多刚吗?他是云南富源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打小就跟着父亲听岳飞的故事,从军后更是把“精忠报国”刻在骨子里。淞沪会战的时候,他还是个旅长,带着部队在罗店跟日军拉锯,阵地丢了三次又抢回来三次,自己被子弹打穿了大腿,还坐在担架上指挥;长沙会战里,他率部夜袭日军粮仓,一把火烧了日军的粮草,气得日军指挥官悬赏十万大洋要他的人头。可他从来不在乎这些,常跟士兵说:“咱们穿这身军装,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稳吃饭,要是连国土都守不住,还有脸见祖宗?”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将军牺牲后,因为战况紧急,士兵们只能用一块门板把他的遗体裹起来,埋在附近的山坳里,连块墓碑都没来得及立。直到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才自发组织起来,在他牺牲的地方挖了个坑,重新安葬,还凑钱立了块木碑,上面写着“王甲本将军殉国处”。后来政府重修纪念碑,工作人员在清理遗骨时,发现他的肋骨上还卡着半片日军刺刀的碎片——这碎片,成了他跟侵略者拼命的最好证明。 现在还有人瞎扯“国民党军队不抗日”,可王甲本用命打了这些人的脸。他不是什么豪门子弟,家里就是普通农民,却凭着一股血性,从士兵做到军长,一辈子没贪过军饷,没丢过一块阵地。他牺牲时才43岁,家里还有老母亲和三个孩子,可他在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里,只写了一句话:“吾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若吾不归,汝等当以国家为重,勿念。” 这种把家放在心里,把国扛在肩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你们有没有听过自己家乡的抗日英雄故事?或者有没有去过分娩的抗日烈士纪念地?其实像王甲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没留下名字,没留下照片,却用命筑起了抵挡侵略者的长城。现在有些人总想着忘记这些历史,甚至抹黑先烈,可只要还有人记得王将军倒在山道上的样子,记得他攥着枪托的手,这份骨气就永远不会丢。 王甲本的牺牲不是结束,是警钟——它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个“王甲本”用刺刀和鲜血换来的。他成了抗战中白刃战牺牲的最高将领,不是因为运气差,是因为他选择了最壮烈的方式:用自己的命,守住军人的尊严,守住国家的土地。这种精神,比任何勋章都珍贵,比任何史书的记载都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