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根本不是吴石将军的牺牲。而是几十年后,一个叛徒从资料里推断出的一个结论——在对岸,可能还有两个比吴石级别更高、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是谁的“自己人”。 吴石的案子,表面看是蔡孝乾叛变引发的连锁崩盘,1950年1月29日,蔡孝乾落网,记事本上潦草写着“吴次长”三个字,特务顺藤摸瓜,3月1日晚直扑吴石官邸。 同一夜,副官聂曦也被带走,审讯持续数月,酷刑轮番上阵,吴石一只眼睛被打瞎,聂曦肋骨断了好几根,两人始终咬牙不松口。 蒋介石亲自过问,周至柔、段伯宇这些国民党高官出面说情,照样没用,6月10日午后,马场町刑场四声枪响,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同时倒下,情报线就此斩断,大陆这边以为台湾潜伏网彻底覆灭。 可三十多年过去,蔡孝乾在岛内安享晚年,官至少将,活到七十四岁,他晚年写回忆录,字里行间仍透着得意。 有人整理他的口供残卷,发现一个诡异细节:蔡孝乾供出吴石之前,特务系统内部其实已有两份独立线索指向更高层,一份来自福建前线,一份来自舟山撤退部队。 两份线索指向同一个模糊代号“老K”,却因吴石案爆发而被紧急压下,蔡孝乾坚称,自己从没听过这个代号,可审讯笔录显示,特务头子毛人凤曾在内部会议上提到:“老K若存在,级别至少在吴石之上,且长期接触核心决策圈。” 吴石就义后,国民党国防部迅速启动“清巢行动”,却只抓捕了东海情报小组四人,其余外围线人全部人间蒸发。 档案显示,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至少十二名可疑军官被调离台湾本岛,理由五花八门:疗养、进修、驻外。奇怪的是,这十二人里没有一个被公开审判,也没有一个在后续清洗中浮出水面。 历史学家后来统计,国民党撤台初期,核心幕僚圈不过百人,十二个名额几乎抽空了一个决策层,有人推测,这批人里就藏着那两条“漏网之鱼”。 吴石提供的《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虽重要,却只是静态布防,真正让解放军在舟山、金门战役中屡屡预判敌方增兵节奏的,是两份动态兵力调令,一份标注“总统手令”,一份标注“联勤总署密电”。 这两份文件吴石从未经手,陈宝仓绘图时也明确表示来源“高于次长级”。 朱枫被捕时身上那张通行证,只能证明吴石身份,无法解释更高层情报如何外泄。 蔡孝乾叛变后,特务曾拿这两份调令逼供吴石,吴石只回一句:“你们抓错了层级,”这句话当时被当成顽抗口号,如今细想,像是留给后人的暗号。 这两人极可能已终老天年,国民党档案在解密时,故意遗漏了1951年那批“疗养名单”。 岛内情报系统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通过沈之岳案的余波,隐约察觉还有更高层未浮出。 沈之岳被称“第二代谍王”,却至死未暴露双重身份,死后骨灰还被迎回北京,若连沈之岳都能以国民党中将身份安然退休,那“老K”级别的两位,活到自然终老的概率有多高? 最犀利的讽刺在于:我们纪念吴石,缅怀朱枫,却可能每天在历史课本里与那两位“自己人”打招呼。 他们的名字被写进青史,被塑造成另一方阵营的功臣,我们却浑然不觉,真正的隐蔽战线,从来不是枪林弹雨,而是时间,时间让叛徒成了座上宾,也让最忠诚的潜伏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