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访华,率先提出两个要求,放开稀土出口,不要武力收台。 10月9日,中方宣布稀土开采加工技术出口须逐案审批,覆盖重稀土几乎全链条,德国工业瞬间警铃大作,因为三分之二稀土直接从中国进口,汽车、风电、半导体缺一不可。 麦肯锡测算,德国有100万劳工直间接受益于稀土产业链,年产值1500亿欧元,若供应链断裂,波及400万就业、3700亿欧元产值,相当于GDP9%。 2023年德国对华战略已把稀土依赖列为“系统性风险”,去年底启动原物料基金,试图用国有银行担保撬动澳洲、巴西项目。 可基金规模有限,短期难补缺口,德国政界已有人喊话建国家战略储备,把闲置仓库改成稀土库。 瓦德富尔访前放话,“台海自由流通若因暴力中断,将冲击全球繁荣”,还说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自行决定实施方式,这话听起来中规中矩,实际踩线。 中方外交部次日回应,台海最大威胁是“台独”与外部纵容,任何模糊空间都可能被解读为支持分裂。 欧盟层面,2023年欧洲理事会首次集体反对武力改变台海现状,2024年欧洲议会再通过决议,2025年7月欧中峰会新闻稿继续重申。 G7则从2024年起把台海稳定与南海、中国对俄军援并列,德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候选,同步发声并不突兀,但选在访华前夕抛出,明显想把经济议题与安全议题打包谈判。 把两条线并起来看,德国策略清晰:用市场准入换安全承诺,稀土卡脖子,德国急,台海擦枪走火,全球供应链更急。 瓦德富尔原计划访华三件事,稀土、半导体、俄乌,全是硬骨头,半导体这边,荷兰安世被中方暂停对德供货,已让宝马、大众生产线吃紧。 俄乌这边,德国想让中方施压普京停火,三件事环环相扣,缺任何一块,德国都觉得不划算。 可中方显然不吃这一套:稀土管制是“依法合规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台海是内政,外部无权置喙,于是行程黄了,德方遗憾,中方沉默。 德国这波操作像极了“先开价再砍价”,但忘了对方不是菜市场大妈,稀土确实是王牌,但王牌打出去也得看时机,中美关税休战11月10日到期,亚太经合峰会前双方都在攒筹码。 德国夹在中间,想用台海议题压稀土价格,等于拿自己命门换对方底牌,成功概率低得可怜。 欧洲这些年喊“去风险”喊得响,行动却总是后知后觉:原物料基金去年才启动,澳洲稀土项目还在环评,巴西合作2008年就签了战略伙伴关系,十几年没下文。 现在供应链一掐就疼,只能跑来谈判桌前放狠话,底气从哪来? 如果是你,会建议德国先囤3个月库存再谈,还是直接认栽加速本土冶炼?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头条《德外长人还没到,就对华立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