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德国媒体将事实公开,还不知道要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德国媒体10月8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虽然只有一名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中国科学领域却是欧洲学习的对象。 2025年秋,慕尼黑国际车展的大众展台前,CEO奥利弗·布鲁姆蹲在地上。 他手里拿着比亚迪腾势N7的底盘部件,指尖划过碳纤维结构,眉头紧锁。 身后的大屏上,正播放中国5G基站建设数据:每0.5小时建成一座,覆盖欧洲百国。 围观的记者们举着相机,没人会忘,10月8日德国媒体发表文章:“中国虽仅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却是欧洲的科技学习对象。” 如今这句话,早已成了欧洲车企、科研机构的行动指南。 2023年夏,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光伏产业园里,中国工程师正在授课。 十多名欧洲科研人员围着储能设备,笔记本上记满公式——这里的光伏板有70%来自中国,当地家庭靠它实现“用电自由”, 但储能技术一直是短板,欧洲团队主动申请来华学习,带回了“光储一体化”方案。 “中国的科研不只是论文,更能落地解决问题。”德国研究员马克说,他的团队刚和中国合作建成欧洲最大光储电站,减少了30%的碳排放。 这种“顶尖又实用”的特色,正是欧洲最想借鉴的核心。 2022年,德国柏林的折叠屏生产线正式投产。 这条线全套引进中国技术,从屏幕柔性材料到组装工艺,都由中方团队指导。 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将华为第三代折叠屏的组件精准拼接,“以前觉得折叠屏是概念,现在每天能生产2000台,欧洲街头随处可见。” 生产线负责人说,苹果的折叠屏还在图纸阶段,中国技术已实现“从实验室到街头”的跨越。 当地咖啡馆里,年轻人捧着中国折叠屏手机自拍,屏幕开合间映出惊喜的笑。 2021年,中德联合研发的量子雷达在北海试航成功。 这部雷达能穿透200公里外的海雾,精准锁定目标,技术源自中国刘永坦院士的团队。 “我们花了两年才说服中方合作,核心算法至今是中方主导。” 德国海军将领在发布会上坦言,欧洲曾试图自主研发,却卡在“信号抗干扰”环节。 而中国早在2015年就突破了这项技术,只是未公开参与诺奖评选——正如德国媒体所说,“关乎国防安全的顶尖科技,从不会轻易披露”。 2020年春,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电动车测试场里,比亚迪腾势N7正在淋雨。 模拟暴雨天气下,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自动避让障碍,轮胎抓地力稳如磐石。 测试员埃里克握着方向盘,语气惊叹:“十年前我们笑中国车是‘铁皮壳子’, 现在大众、宝马的生产线,都在抄这款车的安全设计。” 那年挪威市场,中国电动车销量暴涨200%,当地消费者说:“续航和智能不输本土品牌,价格还便宜30%。” 2019年,德国科隆大学的图书馆里,欧洲留学生们围着中国论文。 屏幕上是中国科研数据:连续12年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三分之一是高被引论文。 “屠呦呦1972年发现青蒿素,2015年才得诺奖,奖项滞后性太明显。” 留学生安娜说,她正在研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准备带回非洲推广。 中国科技从不用诺奖衡量,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喂饱非洲饥民的杂交水稻,拯救数百万生命的青蒿素,支撑欧洲数字生活的5G,每一项都比奖台更实在,更能改变世界。 如今,慕尼黑车展的大屏上,又更新了一组数据:欧洲有60%的车企引入中国电动车技术,45%的科研机构与中国有合作项目。 大众CEO布鲁姆站起身,手里还攥着那片底盘部件:“我们得加快学习速度。” 远处的5G基站指示灯闪烁,与中国本土的基站遥相呼应。 中国科技的实力,从不在诺奖的数量里,而在欧洲街头的折叠屏、德国家庭的光伏板、北海的量子雷达上—— 这些看得见、用得着的改变,比任何奖项都更有说服力,也让“中国是欧洲科技学习对象”这句话,从媒体报道,变成了全球共识。 信源:网易——关于诺奖,如果不是德媒将事实公开,不知道有多少国人被蒙在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