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因情报有误,志愿军一个连被敌军一个营团团包围,危机时刻,连长于喜田不仅没有带领全连战士突围,反而带领战士们,攻占了敌军11个主阵地,最终成功将敌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的朝鲜战场,志愿军正在进行第五次战役,此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装备主要来自国内战争的缴获,拿着这些“万国牌”武器去对抗装备精良的美军,确实是以卵击石。 但正是在这样悬殊的条件下,一个名叫于喜田的山东汉子和他的连队,创造了一场让人难以置信的胜利。 于喜田1919年出生在山东栖霞,1945年就参了军,是从解放战争中一步步走出来的老兵,到了1951年,他已经是志愿军第27军81师242团8连的连长。 两年的朝鲜战场生涯,让他胳膊上满是伤疤,腰间被皮带磨得皮肤溃烂,这些伤痕就是他跟随部队打硬仗的见证。 接到攻打鸡鸣山的命令时,于喜田知道这个山头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它是敌军阻断中朝联军补给线的关键节点,拿下来就能切断敌军4个师的退路,为大部队的穿插包抄争取宝贵时间。 当时的情报说山上只有一个敌军连驻守,三个山头的防线,对于在夜战和近战中有优势的志愿军来说,这个任务看起来并不算难。 于喜田把连队分成两支队伍,自己和副连长各自带队,雨夜掩护下,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手脚并用往山上爬。 山路全是积雪和碎石,衣服被树枝割破,冷风灌进去像刀子一样,但没人敢放慢速度,敌军正在战壕里烤火,有的人还在啃压缩饼干,完全没有料到志愿军会在这样的夜晚发起攻击。 前两个山头很快就被拿下了,可当于喜田站在山顶往前看时,他的心一下子凉了,眼前黑压压全是山头,连绵起伏望不到边,这根本不是情报里说的三个山头。 更严重的是,敌军的防守力量也完全不符,不是一个连,而是整整一个营的兵力。 这个时刻,许多指挥员可能就懵了,他们已经深入敌军阵地,退路被敌军火力封锁,进攻的路上还有七八个火力点,进退两难的局面就摆在眼前。 但于喜田没有犹豫,他迅速做出了决定,不突围,不退却,继续进攻,他对战士们说,既然情报有误,那就一路打到真正的主峰为止。 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战局的走势,战士们虽然疲惫,但没有任何怨言,跟着连长继续向前推进,他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啃,每一次冲锋都意味着要面对敌人的火力打击。 从雨夜一直打到天明,从天明打到中午,战士们饿着肚子,咬牙坚持,于喜田的棉衣被子弹打穿,棉絮露出来沾满了雪,他却像没感觉到一样,拿着望远镜指挥每一个战斗小组。 有个年轻战士腿被子弹擦伤了,想退到后面包扎,于喜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再坚持一会儿,把这些阵地都拿下来再说。 他把自己冻成冰碴的半壶水递给那个战士,这就是他能给出的全部关怀,战斗中,于喜田多年的胃病也突然发作,疼得他汗如雨下,但他一声不吭地继续指挥。 到了凌晨四点,全连能战斗的人只剩46人,他们终于冲到了鸡鸣山主峰的脚下,主峰上有两个连的敌军严阵以待,两辆坦克守在阵地旁。 于喜田把队伍掰成两半,副连长带着五挺轻机枪正面佯攻,他亲自带人从侧翼的悬崖摸上去,就在天色将明的时候,红旗终于插上了主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美军眼看退路要被切断,发起了疯狂的反扑,飞机、大炮、坦克全都用上,九次冲锋把山头炸成了焦土。 打到黄昏时,阵地上就剩下七八个人还能站着,子弹打光了,于喜田抄起刺刀,带头跳进战壕和敌人肉搏,硬是把最后一波敌人吓退了。 这一天一夜,全连121人攻下11个山头,歼灭敌军近千人,打退敌军9次反扑,最后活着的只剩下7个人,于喜田在高地上晕了过去,战士们把他抬下来时,他已经奄奄一息。 战后,志愿军总部专门通电全军表彰于喜田,授予他特等功和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8连也获得了集体嘉奖,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超出了那个鸡鸣山高地本身。 正是因为于喜田和他的连队拼死坚守,志愿军大部队成功穿插到位,切断了敌军的退路,第五次战役最终粉碎了敌军在侧后登陆的计划,彻底扭转了战场的被动局面。 从那以后,美军再也没能北进一步,被死死钉在朝鲜半岛南端,战争最终拖到了谈判桌前,而那张谈判桌的分量,是三十万志愿军将士拿生命垫起来的。 于喜田和他的战友们用血肉之躯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精神,什么是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放弃的坚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齐鲁壹点——致敬最可爱的人|“一级英雄”于喜田:勇夺鸡鸣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