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意大利和英国宣布联合搞六代机,结果技术、资金、人才都齐了,却卡在风洞这关了。没风洞,机身设计再牛也飞不起来,风洞是航空的命根子,决定气动布局、隐身性能和超音速能力,没它验证,飞机可能半空散架。 一开始三国拍胸脯说,前五年先砸 100 亿欧元,后续根据进度还会追加,钱的事儿看着压根不愁。 他们还从各自的航空巨头里抽人,组了个跨国团队。 办公地点一边设在英国伦敦,一边搁在日本东京,视频会议天天开,文件传得满天飞,看着忙得热火朝天,连首飞时间都定好了,说要在 2035 年让原型机上天。 结果没撑到一年,这事儿就卡壳了。不是技术对接不上,也不是钱没到位,偏偏卡在了最基础的 “风洞” 上。 风洞,简单说就是个超大号的 “吹风机”,能模拟飞机在天上飞时遇到的各种气流。 六代机想飞得快、隐身好、还不容易坏,全得靠这玩意儿验证。 还有隐身涂层,高速气流里温度能飙到上千摄氏度,涂层会不会掉、会不会被吹变形,也得在风洞里试。 哪怕机翼角度差一毫米,在高空都可能出大问题,这些都不是靠电脑模拟就能搞定的,必须真刀真枪在风洞里吹一遍。 可六代机需要的风洞,跟之前的五代机风洞压根不是一个级别。这三国现在拿得出手的风洞,全不够格。 想建个合格的六代机风洞,先不说技术难度,光钱就不是小数目。 有航空行业的人算过,建一座能模拟 12 马赫的高超声速风洞,至少得 30 亿欧元,还得花 5 到 8 年时间调试。 可这钱该谁多掏?英国说自己负责气动设计,风洞主要是为了测气动,该日本多拿点。 日本觉得意大利没技术没风洞,全程靠 “搭车”,应该多分摊成本。 意大利又说自己只负责航电,风洞测试跟自己关系不大,凭啥多花钱? 三国吵了好几个月,开了十几次会,愣是没吵出个结果,风洞建设的事儿就这么搁下来了。 更麻烦的是技术卡脖子。风洞最核心的部件是压缩机和耐高温衬里。 压缩机得能瞬间把气流加速到 12 马赫,相当于一秒钟把一辆汽车从 0 推到 3400 公里 / 小时,这对材料强度的要求高到离谱。 衬里得扛住 1200 摄氏度的高温,还不能变形,不然气流就乱了,测试数据全是错的。 这俩玩意儿都得用特种合金,而这种特种合金,全球目前只有美国、中国能造,连俄罗斯都得靠边站。 他们想去买美国的技术,结果美国一口回绝。 美国自己的六代机还在测试阶段,靠的就是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的 5 座高超声速风洞,怎么可能把核心技术卖给盟友? 更何况,美国一直想让这三国多买 F-35,要是他们自己搞出六代机,F-35 的销路不就受影响了? 没合格的风洞,他们的六代机设计就是纸上谈兵。 反观中国和美国,早就把风洞当成了航空业的 “命根子”。 中国有 JF-12 激波风洞,能模拟 10 到 25 马赫的气流,持续时间能到 100 秒,比六代机需要的还强。 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的风洞群,每年要承担全球 40% 的航空测试任务,F-22、F-35 的测试全靠这些风洞。 这俩国家的经验早就证明,想搞顶尖战机,风洞这种基础设施必须提前十几年布局,不是临时凑钱凑技术就能搞定的。 现在再看 GCAP 计划,当初喊的 2035 年首飞目标,估计得往后拖个五六年都不止。
日本、意大利和英国宣布联合搞六代机,结果技术、资金、人才都齐了,却卡在风洞这关了
小茹吖
2025-10-15 22:51:0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