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朱荣贵不放心自家的西瓜地,决定晚上带着砍刀去查看,竟发现一名落单的日军在偷吃西瓜。朱荣贵偷偷靠近,手起刀落砍中日军的头部,可是日军并没有死,而是举起刺刀和朱荣贵搏杀。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8年夏天,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带弥漫着紧张气息,日军正从北边往这边推进。 地里的麦子刚收完,玉米刚长到半人高,村民们没心思照料庄稼,心里都揣着对日军的不安。 15岁的余连炎和村里几个半大孩子牵着牛去村外找草吃,走到村北小土堆时,余连炎突然驻足,眯眼望向北方——六七匹高头大马朝村子疾驰,马背上的人穿黄绿色军装、戴钢盔、挎长枪,其中一人枪尖挂着黄底红圈的“膏药旗”,孩子们瞬间慌了神,撒腿回村报信。 孩子们喘着粗气冲进村说看到日军,大人们起初不信,觉得是孩子认错了,只有村长没犹豫,敲铜锣喊大家收拾行李往村后山里撤。可村民刚动手,村北就传来密集枪炮声,声音越来越近。 有人开始犹豫,说山路难走怕遇日军,不如躲家里等鬼子过去,最后没几人往山里走,大多躲进地窖或柴房,听着枪炮声从下午响到次日清晨,连孩子都被捂住嘴不敢哭。 天亮后枪炮声停了,几个胆大的村民贴着墙根去打探,没走多远就发现两名浑身是血的士兵,相互搀扶着踉跄前行,一人腿肿得厉害,一人胳膊缠满染血布条。 村民把他们扶回村,想用布条和草药包扎,可士兵伤势太重,只能断断续续说自己是国军68军的,全连120多人阻击日军,最后只剩他们俩,连长和其他人都牺牲了。 村民们红了眼,有人蹲地抹泪,有人攥拳捶地,心里又恨又疼。 上午十点左右,远处传来马蹄声和脚步声,有村民爬老槐树张望,发现是日军联队,赶紧喊大家躲好。 日军毫无阻碍地开进长台关,先点燃村口几间民房,火苗窜起丈高,黑烟呛得人睁不开眼。 接着他们冲进村民家,用刺刀捅杀牲口,推搡没躲起来的老人,有户人家的鸡被追得满院跑,最后被一刀斩杀。 大部分村民躲得隐蔽,但仍有几户没来得及,房子被烧、粮食被抢,村民们躲在暗处攥紧拳头,却因没武器只能强忍怒火。 下午三点,日军往西北陈店方向行进,队伍拉得很长,骑兵开路,步兵跟在后面,还赶着从村民家抢来的驴骡,驴背上驮着弹药箱和杂物。 日军联队长骑高头大马,握东洋刀,身后跟着几门钢炮,透着蛮横。 因队伍太散,有个日军士兵掉队了,他牵着驮炮弹的小毛驴,把枪搭在肩上,路过朱荣贵的瓜地时,见没人就蹲下来用刺刀挑开西瓜吃。 朱荣贵当时在瓜地草庵里躲着,这片西瓜是他今年的指望,想卖钱买粮食和柴火。 看着鬼子糟蹋西瓜,又想起村里被烧的房子、牺牲的国军士兵,他怒火中烧,攥着磨得锃亮的西瓜刀绕到鬼子身后,猛地举刀往鬼子后脑勺砍去。 可他没受过训练,手一抖没砍中要害,只砍在鬼子背上。 鬼子疼得叫了一声,转身攥住他的手腕扭打,鬼子力气大,朱荣贵渐渐撑不住,刀都快握不住了。 这时朱荣贵的好友余道河路过,他本是去查看自家玉米,见两人扭打就赶紧捡了块碗口大的石头,冲过去砸在鬼子脑袋上。 鬼子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在地上,朱荣贵和余道河瘫坐在地喘粗气,心里有些后怕。 余道河说光靠他们俩零散拼斗没用,听说八路军在西边山里打鬼子,不如去参加八路军,跟着大部队抗日,朱荣贵用力点头同意。 之后几个月,两人到处打听八路军的消息,走了不少冤枉路,还遇到过日军巡逻队,最后终于在信阳西部山里找到八路军游击队。 刚加入时他们什么都不会,跟着老兵学开枪、埋伏、战场自救,经过几次实战后渐渐熟练,从不会用武器的农民变成能冲锋的战士。 后来他们跟着队伍打了不少胜仗,还救过被日军围困的村民,成了当地人口中的抗日英雄。 那时候的普通民众大多没读过书、没受过训练,手里的“武器”只是西瓜刀、石头之类,可日军的暴行让他们没法再退缩。 朱荣贵和余道河的经历虽不是惊天大战,却代表了无数普通人的选择——为了守护家园和同胞,即便害怕也愿意反抗。 这份勇气和家国情怀,永远值得铭记..... 主要信源:(八路军太行根据地战史档案《信阳抗日斗争口述史》长台关村抗战纪念园碑文实录)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旅长彭明治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