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对中国搞的这一套,说穿了,就是“老剧本新翻拍”。 这套路早在上世纪八九

律便利小店 2025-10-15 11:39:51

美国现在对中国搞的这一套,说穿了,就是“老剧本新翻拍”。 这套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用来对付日本,效果相当明显。那时候日本经济腾飞,制造业强势出口,把美国不少产业打得喘不过气。 美国就想办法打压日本,手段之一就是逼迫日本开放市场、调整汇率、限制技术发展路径,最终让日本经济出现了“失去的几十年”。 现在轮到中国了,美国不是拿枪过来,而是换了种打法,从供应链下手,目标就是让中国的制造优势被削弱,最好是“去中国化”。 让全球产业链不再依赖中国。别看动作没那么激烈,但步子迈得比当年对日本更稳,计划推进得也更深。 这几年,美国在芯片、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关键领域频频出招,搞限制、拉小圈子、推动本土化。比如对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搞出口管制,更新技术清单。 限制高端设备出口,这和当年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出口如出一辙。再看美国拉着一些国家搞所谓“芯片四方联盟”,从技术、产线、原材料等方面试图绕开中国。 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供应体系。这不就是复制当年对日本施压、把供应链搬回美国本土或“友岸”的剧本吗?只是这次美国学聪明了,不再单打独斗。 而是联手欧盟、日韩、东南亚一些国家一道搞“脱钩”,一步步把中国排除在外。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现在很注重“软刀子”,不直接搞对抗,而是用补贴和投资引导大企业搬出中国。 比如《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看起来是在扶持本土企业,实际上就是在给资本一个信号:去中国设厂的时代过去了。 把生产线搬回美国或转到“可靠”的国家才有政策红利。这招其实比当年对日本更有杀伤力,因为日本当时的市场本就对外依赖。 美国只要一压,日本立马受影响。中国情况复杂得多,美国就得靠时间一点点渗透,一边打压,一边诱导。 不过,美国这套计划也不是没漏洞。当年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很多政策施压都能在桌面上谈好,哪怕是吃亏,日本也不得不认。中国不一样,中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产业优势。 不会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比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电动车、电池、光伏等产业链基本成型,虽然美国试图限制,但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可替代的完整链条。 再比如在制造能力方面,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供应链响应速度、配套能力,远不是靠补贴就能在其他国家复制出来的。 有些企业尝试搬到东南亚,结果发现配套不够、效率太低、成本还高,最后绕了一圈又回来了。所以说,美国现在这招确实是从当年“整日本”的模子里刻出来的。 只不过剧本更新了,道具更高级,演员更多了,但剧情还是那一套:通过产业打压、技术封锁、市场分流,来削弱对手的竞争力,让自己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只是这回面对的是中国,不是日本。中国不是一个靠外部市场支撑的经济体,也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产业大国,面对外部的压力。 中国不仅在稳住基本盘,还在加快“造血”的步伐,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逆势突破”的局面。说到底,美国想通过供应链“包围”中国、让中国制造业“掉链子”,这个算盘打得很响。 但现实是,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脱离中国的产业体系。美国这套计划,也许能拖慢中国的发展节奏。 但想彻底靠这种方式达成目标,可能还要面临更多的意外和挑战。供应链这事,不是你想控就能控的。   参考资料:特别策划 |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着力释放内需潜力 2024-04-10 17:12·中国经济时报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