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

万事浮华 2025-10-14 15:49:18

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说起新加坡,很多中国人第一反应就是“华人国家”,但真要接触下来,发现越看越别扭。 新加坡这国家打建国起就没安全感,1965年被迫独立,周围全是马来族占多数的国家,自己地盘小得可怜,连淡水都要靠别人。 当时领导人琢磨来琢磨去,只有一条路:绑上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于是英语成了官方语言,华文学校几乎全关了,连李光耀都直白说要让国民“从里到外像西方人”。 这可不是崇洋媚外,是没办法——只有说英语才能吸引西方资本,学西方规则才能在国际贸易里立足。 你看新加坡的经济,金融、航运全靠西方企业撑着,跨国公司亚太总部扎堆儿,连港口吞吐量都跟着西方经济周期波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下就受了重挫。 经济绑死了西方,安全自然也得靠过去,樟宜海军基地特意修了能停航母的码头,美军舰艇常年在这儿落脚,军队装备从战斗机到潜艇全是西方货。 可要说他们“整天呼吁西方防备中国”,倒也不全对,这更像是小国的焦虑,新加坡靠现有秩序发家,最怕秩序被打破。 这些年中国崛起得快,他们嘴上喊着“维护国际秩序”,实则是怕自己的好日子受影响,但真要选边站,他们又不敢——中国可是新加坡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1150亿美元,还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重庆互联互通项目、苏州工业园这些合作全是真金白银的好处。 要是真跟中国闹僵,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的钱包。所以你看新加坡防长陈振声,前脚刚跟美国签防务协议,后脚就来中国访问,说“选边站就是靠边站”,还强调“不做任何国家的代理人”。这哪是亲西方,分明是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心里只装着“新加坡利益”。 最关键的是,新加坡的华人早就不是咱们眼里的“华人”了,有调查说,91%的新加坡华人首先认自己是“新加坡人”,再不是“华人”。 这是国家刻意塑造的结果——学校里课本侧重新加坡历史,家庭虽留着春节吃饺子的习俗,但日常工作全用英语,连华语都带着本地口音,跟咱们说的差老远,他们搞“多元种族政策”,宪法里明说马来人是“原住民”,升学、就业还得刻意平衡各族比例,甚至华人孩子太拔尖都会被提醒“照顾别人感受”。 这么多年下来,“新加坡认同”早盖过了族群认同,跨种族婚姻都从15%涨到28%了,种族哪儿还能当纽带? 年轻人对中华文化就更陌生了,也就知道个中秋赏月,儒家思想、历史传统压根没接触过,在他们眼里,这些不如美国利率变化、东盟贸易政策实在——毕竟这些才跟他们的组屋申请、公积金缴纳挂钩。 咱们觉得“别扭”,根源就在这身份认知的错位,咱们总以为“华人面孔=中华文化认同=情感亲近”,可新加坡的逻辑是“国家生存优先”。 他们保留中文招牌、过春节,不是念旧,是多元社会的点缀;跟西方合作,不是信仰相同,是为了吃饭;偶尔说句“防备中国”,不是敌视,是怕被大国博弈波及,就像他们总理黄循财说的,“不亲美,也不亲华,只亲新加坡”。 前阵子香格里拉对话会,新加坡又提“航行自由”,可转头就跟中国深化军事训练合作,还在联合国跟中美一起投赞成票。 这操作看着矛盾,其实特实在:美军能给安全保障,中国能给经济好处,两边都不能得罪。 但这“平衡术”也有风险,万一哪天大国真撕破脸,他们既融不进中国主导的秩序,又丢了西方的依 靠,可不就成了牺牲品?可新加坡也没得选,小国在大国夹缝里讨生活,从来都是这么小心翼翼。 说到底,新加坡不是“西化的华人躯壳”,是个把“实用主义”刻进骨子里的独立国家,他们的选择没什么“忘本”可言,只是为了自己的国民能活下去、活得好。 咱们觉得别扭,不过是没放下“同宗同源”的期待,想明白这层,再看那些“呼吁防备中国”的说法,就知道那不是真心跟中国作对,只是小国在现有秩序里的自保话术罢了。

0 阅读:0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