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孙聪是1962年出生的沈阳人,祖籍山东寿光,骨子里带着北方人的韧劲。1979年他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学雷达导航,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将来会造出能和美国顶尖舰载机掰手腕的“国之重器”。 1983年毕业,他直接扎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也就是咱们常说的601所,从最基层的助理工程师干起,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从来没挪过窝。 刚入行时,他就显露出“解决问题”的真本事,当年改进歼-11B,要把俄制雷达换成咱们国产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结果新雷达重量轻了一半,机头重心往前偏,整个飞机平衡都乱了。 这要是解决不好,雷达再先进也没法用,换作别人可能早慌了,孙聪却想出个实在招:在机头塞几块铅块配重。 别觉得这办法简单,这里面得算准重量、位置,还要不影响其他系统,没有扎实的现场经验根本办不到。就凭这份能把理论落地的务实劲儿,他从室主任一路做到所长兼总设计师,全是靠实绩堆出来的。 真正让他名声响彻航空界的,是歼-15舰载机,咱们都知道航母上的飞机难造,尤其是着舰那一刻,相当于“以两百多公里时速砸向甲板”,技术难度比登天还难。 当时国外对咱们严密封锁,别说要图纸,连看一眼真机都没门,孙聪临危受命当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啃硬骨头,一口气突破了总体设计、着舰系统等6类38项关键技术。 那些年他几乎天天泡在研究所,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和工程师们熬通宵争论,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会儿。 2012年歼-15成功着舰时,多少人激动得哭了,这背后是孙聪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的付出,也让中国成了少数能独立研制舰载机的国家。 如今的歼-35,更是把孙聪的设计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和歼-15比,歼-35体积变小了,信息化程度却更高,还能隐身,对空、对地、对海作战样样行。 更绝的是他提出的“一机多型”和“模块化设计”思路,简单说就是把战机做成“积木”,发动机、雷达、航电系统这些关键部件都能像手机换零件一样拆装替换。 比如海军用的有尾钩能折叠机翼,空军用的就不用,想要升级性能,换个模块就行,不用重新造新飞机。 这办法不光缩短了研制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成本,2024年珠海航展上,陆基版和双座舰载版一起亮相,就是这思路的最好证明。 要知道,这种设计理念连国外顶尖航空企业都在学,咱们能走在前面,全靠孙聪的远见。 有人说孙聪是“天才设计师”,可他的厉害不止在技术上,更在能带领团队啃硬骨头。 他常说,我国能同时拥有歼-20和歼-35两款隐身战机,靠的不是某个人,是工业制造能力全链条的提升。 但谁都清楚,没有他这样的领军人物,这些突破根本没法实现。从歼-11到歼-15,再到歼-35,他见证并推动着中国战机从“跟着跑”到“并肩跑”,甚至部分“领着跑”的转变。 2015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拿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这些荣誉都是对他最好的认可。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务实和坚持,做工程不像写论文,光有理论不行,得能解决实际问题。 当年研制FC-31“鹘鹰”验证机,没人敢保证能成,他顶着压力带队攻关,硬是把它做成了,为歼-35打下基础,也让中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同时研制两款隐身战机的国家。 现在他都六十多岁了,还在琢磨未来战机,说要持续创新突破,保持领先。这种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还总想着往前走的劲头,才是最可贵的。 咱们普通人可能不懂那些复杂的气动原理、隐身技术,但只要知道一点:有孙聪这样的科学家在,中国的航母就有了锋利的“尖刀”,咱们的海疆就多了一层保障。 他的厉害,不是靠嘴说的,是靠一款款实实在在的战机、一次次技术突破拼出来的。 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国之脊梁”这四个字,也难怪你查完会觉得震撼,因为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航空的奋斗史。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3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