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

万事浮华 2025-10-14 14:50:30

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扔出了一句狠话:“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任过职的秘书,为印度制造业描绘了一条全新的赛道——不挤别人拥堵的高速公路,自己另辟蹊径。 可制造业的规律从来不是喊口号就能打破的,得有实打实的家底才行,印度现在缺的恰恰是这些家底。 先说说他口中的“新赛道”,查来查去无非是想靠半导体这类高端产业直接起飞,还有就是把技术工人输出当成新优势。 可高端制造哪是想碰就能碰的?泛林集团倒是给印度投了12亿美元搞半导体,看着挺热闹,但这项目刚落地就因为土地征用慢了半年,连半导体最需要的稳定水电都保障不了。 再说技术工人,印度确实能往俄罗斯派技工,一年翻了10倍还多,可那都是挑着精英送出去的, 国内14.6亿人里,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劳动力才3.8%,工厂里缺的是能熟练操作机器的技工,不是靠短期培训凑数的工人,这就像家里连灶台都没有,还想直接炒满汉全席,根本不现实。 中国的制造业赛道从来不是“拥堵”,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咱们从组装起步,一步步把产业链从上游的零部件做到下游的整机,现在造个手机从芯片到屏幕都能自己搞定,这背后是几十年的积累。 可印度呢?拉胡尔・甘地早就戳破了,印度造的电视机80%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所谓的“制造”不过是拧拧螺丝的组装活。 更要命的是品控,塔塔集团给苹果做手机壳,一半都是废品,中国的良品率却能到99.7%,这差距可不是“另辟蹊径”就能跨过去的,没有全链条的技术积累,高端制造就是空中楼阁。 印度最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其实早成了“白纸红利”,14.6亿人里5亿适龄劳动力,看着挺多,可大多没经过像样的技能培训,大学生比技校生多,CEO比维修工多,制造业最需要的中间层技工严重断层。 中国当年搞制造业,光职业培训就铺了多少技校,工人能看懂图纸、会操作数控设备,这才叫生产力。印度倒好,想直接跳过基础阶段搞高端,就像没学会走先想跑,摔跟头是迟早的事。 再看基建这硬骨头,制造业离了基建就是空谈,原料运不进工厂,产品出不了港口,再牛的技术也白搭。 中国的“基建狂魔”称号是修出来的,十万公里的公路网、高效的港口码头,都是实打实的家底。 可印度呢?班加罗尔新航站楼半年就漏水,德里G20隧道一年就被水淹废了,比哈尔邦三周塌13座桥,这哪是基建,简直是拿人命开玩笑。 更关键的是,印度搞基建受限于“最便宜中标”制度,施工方偷工减料成常态,地方政府没钱又腐败,一条桥都能卡在党争里修不动,这样的底子还想搞制造业?连门都没有。 说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其实是当不了,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是教育普及、基建铺路、政策稳定一步步堆出来的,光职业培训就花了几十年,公路网修了几十万公里,这些都不是印度短期内能追上的。 莫迪搞“印度制造”搞了二十年,结果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外国资本还在往外跑,现在连印度财政部都承认,想取代中国当制造业核心不现实,甚至建议加入中国供应链。 这就说明,印度自己心里其实门儿清,所谓的“新赛道”不过是掩盖失败的话术。 还有人说印度有软件优势、和欧美制度相通,这些确实是特点,但成不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软件强不代表能造芯片,制度像欧美不代表能解决征地难题。 印度建个工厂要征地十年,修条高铁要协调十一方,这种效率根本跟不上现代制造业的节奏。 中国当年搞制造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政策能一以贯之,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这才让产业链扎下根。 印度却被选票政治、地方扯皮捆住了手脚,中央有想法,地方执行不下去,再好的规划也落不了地。 说白了,不是印度看不上中国的路,是那条路需要实打实的投入和耐心,印度既没那个积累,也没那个执行力,只好嘴硬说“不想成为”。 制造业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所谓的“新赛道”必须踩在坚实的基础上,印度现在连技工、基建、产业链这些基础都没打牢,光靠喊口号、拉几笔外资,根本撑不起制造业的野心。 与其说另辟蹊径,不如先好好补补基础,不然再喊多少年,也只能停留在“组装大国”的阶段,成不了真正的制造强国。 信息来源:印度高官膨胀了: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寻求独特发展路径 凤凰网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2
2025-10-14 15:15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猜你喜欢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