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3日晚报道:“荷兰政府以经济安全为由,罕见接管欧洲晶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称担忧关键技术转移至安世的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有分析指出,荷兰此举开创不良先例,但未必完全出于政治考量。” 安世半导体早在2019年就已经被闻泰科技收购,彼时的交易获得了欧盟和荷兰相关部门的批准,说明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并不存在违规之处。 然而四年多后,荷兰政府突然以“关键技术可能外流”为由进行接管,这种“翻旧账”的操作方式,让外界略感意外,也在欧洲投资环境的稳定性方面引发了不少讨论。 荷兰官方宣称,其忧虑在于关键技术与知识产权或被转移至中国母公司,如此一来,恐对荷兰的国家安全以及经济独立性造成潜在影响。 这种表述,其实是近些年欧美多国在应对外来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企业投资时常用的说辞。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所谓“经济安全”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泛化使用,很多时候它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范畴,演变成对本国产业竞争力的保护机制。 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尤其在半导体这种高度敏感且战略价值极高的行业里。 但问题来了,如果说安世半导体此次被接管完全是出于政治动因,可能有失偏颇。荷兰政府虽然行动上显得雷厉风行,但从其发布的信件来看,真正让他们担忧的,是安世在荷兰某些研发设施的长期运营和技术积累。 这些技术或许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对欧洲本土产业链而言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不是简单地“对中国背景企业设限”,而是荷兰政府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化中的一次自我保护动作。 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看,安世事件其实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近年来在全球拓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现实困境。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制度性障碍。在技术领域尤其明显,比如通信设备、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很多国家开始以“国家安全”为由设限,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 我们要承认,科技全球化的红利期正在逐渐收窄,每一个国家都在谋求更高的“自主可控”,这并非哪一个国家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特征。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一直倡导开放合作,坚持多边主义,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参与全球竞争。闻泰科技收购安世,正是这种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它通过市场行为整合全球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也为所在国带来了投资、就业和技术共享。 荷兰政府此次接管行为虽然有其考虑,但也无疑为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投下了一丝阴影。 总的来说,安世半导体事件是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化的缩影,也反映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新态势。它不是简单的“谁限制谁”,而是技术、资本、规则之间的多层互动。 中国企业在面对挑战时,更需要稳扎稳打,把握好发展节奏和方向。同时也期待更多国家能够回归理性、客观看待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全球经济的长远利益。 素材来源:明抢了?荷兰政府接管中资芯片制造商,中企强烈抗议 2025-10-13 11:41·观察者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3日晚报道:“荷兰政府以经济安全为由,罕见接管欧洲晶片制造
景铄看科技
2025-10-14 11:49: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