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对美国抱有幻想,连电话都不接了!据观察者网报道,10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

烟雨评社 2025-10-14 11:46:48

中国不对美国抱有幻想,连电话都不接了!据观察者网报道,10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表示,我们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从公开渠道得知这一消息,就迅速联系了中方,希望进行电话沟通,但被拒绝了。 联合声明中提到“暂停部分关税”“取消报复性措施”,但半个月过去,美国仍未释放更多积极信号,特朗普政府一边喊着“公平贸易”,另一边却保留着30%的汽车零部件高额关税,这种“说变就变”的风格,被中国外交部直接定性为“反复无常”,有意思的是,中国似乎早就预料到这种局面。 要弄明白为啥中方会拒绝,得先看看这通电话背后的背景。其实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中美在贸易领域的摩擦就没断过,美方一边说着要 “加强沟通”,一边却没停过对中国的打压动作。 9 月初,美国商务部刚宣布把 28 家中国企业列入 “实体清单”,理由还是老一套的 “国家安全”,这些企业涉及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被列入后就没法再采购美国的高端技术和设备。 更让中方不满的是,美方还在关税问题上出尔反尔,之前承诺过要重新评估对华加征关税的合理性,结果到了 10 月中旬都没动静,反而有消息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在酝酿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新的关税,理由是 “防止中国车企挤占美国市场”。 格里尔提到的 “从公开渠道得知的消息”,后来也有媒体扒了出来,大概率是指中国近期出台的《关于规范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管理的办法》。 这个办法主要是为了规范跨境电商的进口流程,保障消费者权益,比如要求跨境电商平台加强商品溯源管理,对进口食品、化妆品等进行更严格的质量检测。 但美方却觉得这个办法 “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市场准入”,尤其是美国的保健品、母婴用品等行业,之前靠跨境电商进入中国市场的规模不小,担心新规会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 所以美方急着打电话,就是想让中方解释新规,甚至希望中方放宽相关要求,可这种 “只许自己施压,不许中方规范市场” 的态度,显然没法让中方接受。 而且这不是中方第一次拒绝美方的沟通请求了。8 月底的时候,美国农业部长曾想主动来华访问,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增加对美大豆、玉米的进口,结果中方以 “双方尚未就访问议题达成共识” 为由,暂时搁置了访问计划。 当时美方还抱怨中方 “缺乏沟通意愿”,可实际上,中方之前已经多次跟美方明确过,要想推动农产品贸易合作,美方得先解决中国企业采购美国农产品时面临的关税壁垒和检疫限制问题。 比如美国对中国输美农产品的检疫标准一直很苛刻,经常以 “存在病虫害风险” 为由拒绝入境,可这些标准往往没有科学依据。美方一直没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却只想让中方增加采购,这种沟通自然很难有进展。 中方拒绝这通电话,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对美方的 “沟通诚意” 已经失去信任。之前中美贸易谈判中,美方多次出现 “谈完就变卦” 的情况。 最典型的就是 2023 年的中美经贸磋商,双方明明已经就部分农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达成共识,结果美方转头就宣布加征新的关税,让谈判成果付诸东流。 从那之后,中方就明确表示,沟通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能只是美方单方面提要求,中方也要有合理的诉求和保障。 可从今年美方的行动来看,他们还是没改变 “施压式沟通” 的模式,一边想通过电话让中方让步,一边却不停止打压,这种情况下,中方自然不会轻易答应美方的沟通请求。 现在中美贸易领域的沟通氛围其实挺微妙的,美方嘴上说着要 “避免对抗”,实际行动却一直在制造对抗。就拿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来说,美方不仅自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还游说欧盟、日本等盟友一起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甚至试图阻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电池工厂。 这种做法根本不是 “想沟通” 的态度,反而更像是想通过打压让中方妥协。中方拒绝这通电话,其实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要沟通可以,但美方得先拿出诚意,停止无理由的打压,解决中方关心的实际问题,否则光靠打电话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接下来中美贸易领域的互动还会怎么发展,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不会再对美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会因为美方主动打电话就放松警惕。 只有美方真正改变对华贸易政策,停止单边制裁和打压,拿出平等合作的态度,中美贸易沟通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类似 “电话被拒” 的情况,可能还会继续发生。 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但中国已经找准了方向,也坚定了节奏。在未来的岁月里,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个最能坚持到底、最懂得掌控主动权的一方,而现在,主动权,正在中方手中。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4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