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6大天然“止抽王”,堪比可乐定,将孩子挤眼、耸肩、清嗓子症斩下马! 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症状反复难控,挤眼、耸肩、清嗓子等动作不仅影响孩子日常生活,还易让其产生自卑心理。 很多家长依赖西药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可能伴随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 中医的治本求源思路才是更好的选择。今天分享临床常用6个止抽药材,堪比“天然止抽药”,让孩子抽动症状越来越好。 1 6个“止抽王” 中医理论中,抽动症属“肝”范畴。小儿肝常有余,若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盛生风,就会引发抽动。所以,临床高频止抽药材,都是从肝出发的: 【钩藤】善清肝热、熄肝风。对肝热生风导致的频繁挤眼、耸肩等抽动症状效果直接,且药性平和,适合小儿体质。 【天麻】既能平肝熄风,又能通络止痛。尤其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多部位抽动,能缓解筋脉拘急。 【全蝎】善熄风止痉、通络散结。对抽动幅度大、频率高的重症者,能增强熄风止抽之力,临床需辨证慎用剂量。 【僵蚕】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对于痰浊蒙蔽清窍导致的喉中发声、清嗓子等症状尤为适宜。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小儿肝风内动常耗伤肝阴,白芍能柔肝缓急,防止风动伤筋,与平肝药配伍可标本兼顾。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既能缓和全蝎等药材的峻烈之性,又能健脾益气,助脾胃运化以绝痰湿之源,为方中调和之使。 2 临床应用 以6岁孩子琪琪(化名)为例,家长说孩子近半年频繁挤眼、耸肩、清嗓子,情绪也变得急躁易怒,曾用可乐定贴片效果不佳,停药后症状加重。 我给孩子看了看,发现了以下问题: ☑ 面红、舌尖红苔黄,这是肝热生风之象; ☑ 急躁易怒、睡眠不安,代表肝气郁结化火; ☑ 食欲不振、大便偏干,提示脾胃虚弱、痰热内蕴; 虽然病位在肝筋,但涉及脾胃,于是组了一个方子: ❖钩藤、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化痰止抽,直击挤眼、耸肩、清嗓子等核心症状; ❖白芍、柴胡:养血柔肝、疏肝解郁,改善肝气郁结化火导致的急躁易怒; ❖茯苓、炒白术、焦三仙:健脾益气、消食化积,解决脾胃虚弱、痰热内蕴问题; ❖甘草:调和诸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3周后复诊发现,孩子挤眼、清嗓子的频率明显减少,情绪也平稳了些;调方巩固,不出4个月,孩子耸肩动作基本消失,食欲和睡眠也都改善了。巩固2个多月后,症状未再复发。 3 辅助调理 之所以好得这么快,我的中药汤剂固然有作用,但也和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日常改善脱不开关系。 1.辅助食疗 【百合莲子粥】百合10g+莲子10g+大米50g,养心安神、健脾益气,适合情绪急躁、睡眠不安的孩子; 【山药陈皮水】山药15g+陈皮5g,健脾化痰、理气和中,缓解脾胃虚弱导致的痰浊内生。 2.经络调理 【按揉太冲穴】每日2次,每次1-2分钟,平肝解郁,改善肝气郁结; 【按摩足三里】每周2-3次,每次3-5分钟,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3.预防调护 【饮食禁忌】避免辛辣、油炸、甜腻食物,防止助火生痰; 【起居调护】保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肝阴,睡前不看电子产品; 情志管理:避免过度训斥或过度关注孩子抽动症状,多给予鼓励与陪伴,防止情志刺激加重肝气郁结。
儿科医生最不愿说的秘密,简单4物煮水,养出孩子好脾肺,鼻炎、腺样体肥大自然消
【1评论】【1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