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集输血:深铁托底的“救火队长” 面对万科2024年净亏损494.78亿元、短债占比超40%的困境,辛杰主导深铁集团年内9次向万科提供259.41亿元低息借款(利率2.34%),覆盖公开债务偿还、日常经营周转等核心需求。截至8月末,万科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兑付,2027年前无境外公开债到期。这种“输血”模式不仅稳定了市场信心,更使深铁持股比例从29.38%提升至42.5%,形成深度绑定。 二、组织重构:打破传统的集权改革 辛杰推动万科四十年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组织调整:撤销所有区域公司,将原“5+2+2”架构压缩为16个城市公司直接向总部汇报,形成“集团-城市公司”二级管控体系。此举旨在解决区域层级臃肿、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强化总部在资金调配、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集权管理。例如,北京公司由深铁背景高管兼任总经理,其余城市公司虽保留万科老将,但权限被大幅上收。 三、战略聚焦:回归主业与协同突围 辛杰带领万科收缩非核心业务,加速退出冰雪、养猪等领域,同时与深铁深化“轨道+物业”协同。双方在长租公寓领域共建TOD模式,在物流领域试点“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创新。此外,万科将部分自持物业转为保障房(如杭州河语光年府项目),既响应政策导向,又缓解资金压力。2025年上半年,万科轻资产业务收入达273亿元,占比提升至26%,成为新的现金流来源。 四、资产处置:断臂求生的现金流保卫战 为应对资金缺口,辛杰推动万科大规模盘活存量资产。年内启动广信资产包拆分出售,累计挂牌8项资产,涵盖商办、办公楼等业态,其中广州越秀区两宗物业要求买家在2025年12月15日前缴清全款,凸显对现金的迫切需求。2023年至今,万科通过资产处置优化产能474亿元,2025年上半年盘活回款57.5亿元。 五、遗留挑战:未竟的转型与风险 尽管辛杰通过改革暂时稳住局面,但万科仍面临深层困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6.23%,净亏损119.47亿元;短期债务1578.59亿元,货币资金仅740亿元,资金缺口巨大。此外,销售端持续低迷(前9个月销售额同比降超4成),过度依赖股东输血的模式难以为继。辛杰的突然辞职(官方称“个人原因”)更引发对救援节奏中断的担忧。 辛杰的任期虽短暂,却重塑了万科的治理逻辑——从市场化主导转向国资深度介入。其推动的集权改革、资源整合与债务化解,为后续深铁系管理者黄力平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行业观察国资托底房企风险的典型样本。
万科负债8700亿我能理解万科董事长辛杰失联我也能理解。但他失联24天一出来
【20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