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高通被中国立案调查,美专家惊呼“这就是全面反击!” 这次中国是动真格的了。就在10月10日,高通被正式立案调查,美国专家看完公告,直接喊出那句:“中国开始全面反击!”但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高通不是第一次被中国盯上,却是第一次在如此微妙的时间节点,撞上了中国反制的铁拳。 10月9日,中方连发七项出口管制,10日就宣布对美船只加收港务费,紧接着,高通被点名调查。 这场风暴的起点,其实可以追溯到两年前。2023年5月,高通宣布将收购以色列V2X芯片公司Autotalks,这是智能汽车领域最关键的通信技术之一。 别看名字陌生,这家公司背后站着宝马、大众等整车巨头。高通要的是技术主导权,更是未来全球车联网的控制权。 中国监管部门不是没发现这个问题。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函要求高通申报审查,虽然这笔交易未达到强制申报门槛。 但《反垄断法》第26条早已给出了明确授权:只要可能限制竞争,就必须申报。 高通随后回函称“放弃交易”,外界一度以为这事就此作罢。 然而,真正的剧情反转发生在2025年6月。高通突然在未告知中方、也未重新申报的情况下,悄然完成了对Autotalks的收购。 这个动作不仅挑战了中国反垄断制度的底线,也让外界震惊于高通的“明知故犯”。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起事件发生的时机,恰好踩在中美博弈的高压线上。 从9月下旬开始,美国一连串对华打压举措迅速升级,不仅扩大“实体清单”,还试图切断中国航线通道。 10月10日,美方甚至宣布对中国关键软件加征100%关税。中美之间的技术与贸易战,已经没有任何缓冲余地。 高通之所以胆敢铤而走险,根源仍在于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2024财年,高通在全球总营收约389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含香港)的收入高达178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5%以上。 如果按芯片销售终端市场计算,中国市场占比甚至超过66%。这个比例,足以说明高通根本“离不开中国”。 但依赖不等于特权,尤其是在中国强势推进科技自主的今天。高通收购Autotalks,不只是一次商业并购,而是一场技术领域的控制战。 一旦交易坐实,高通将在车联网标准中占据压倒性话语权,这对中国自主整车企业、芯片厂商、乃至智能交通安全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风险。 10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公告,确认对高通涉嫌“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立案调查。 两天后,反垄断二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明确表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这句表态等于向外界宣告:这不是一次形式调查,而是一次针锋相对的执法。 美国媒体反应迅速。《彭博社》第一时间指出,这一调查“将迫使美国企业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政策风险”。 而《华尔街日报》援引专家评论称:“这是中国在全球博弈中展示力量的典范。” 更有CSIS学者直言,这次调查“具有明确的战略信号”,显示中国不仅要守规则,还要用规则反制。 高通的回应也显得格外谨慎,只用了“积极配合”四个字。但没有一句否认。 一旦调查结果坐实,高通面临的不仅是罚款,更可能被要求“恢复集中前状态”,也就是撤销这次收购。 按照法律条文,中国有权对其处以上一财年销售额10%以下的罚款,这意味着高通可能面临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惩罚。 这场调查的背后,是中国反垄断执法体系的成熟与强化。 自2015年高通被处以60.88亿元人民币罚款以来,中国已在多个行业展开深入反垄断调查,从电商、平台,到汽车与芯片。 这一次,中国用法律手段,精准打击高通的灰色操作,同时也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不管你是谁,只要违法,就要接受制裁。 更深一层的逻辑是,中美博弈已经从“点对点”进入“面与面”的系统对抗。 中国的反制不再只是回应某一项措施,而是在多个关键领域展开联动: 稀土出口管制封锁美国新能源产业链,对美船只加收港务费打击其航运成本,现在又通过反垄断调查精准打击美国科技巨头。 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执法行动,更是一次战略布局。 在APEC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中方主动设定谈判红线,不再等待美方开价,而是以行动抢占议题主动权。 高通事件就是这场策略中的关键一子。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记警钟。多年来,美方不断以“国家安全”为由封锁中国企业,却在自家企业违规操作时视而不见。 高通事件再次揭示了美方“双重标准”的虚伪,也让更多国家看清了中方捍卫规则、维护公平的坚定立场。
突发!高通被中国立案调查,美专家惊呼“这就是全面反击!” 这次中国是动真格的了。
地缘历史
2025-10-13 11:49:03
0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