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联合国以一敌八,主动制造人权议题,没想到日本先破防了 10月10日,一场本该按部就班的联合国人权辩论,突然变了味。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罕见“开炮”,在众目睽睽之下点名批评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八国,直指这些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种种“原罪”。更令人意外的是,现场第一个情绪失控、试图反击的,竟然是日本。 这一回,中国不是被动回应,而是主动出击。不再只是坐在那里听别人指责,也不再只是用模糊语言做所谓“澄清”。 中方代表这次开宗明义、逐一列数八国在人权治理上的“黑历史”,从殖民主义到战争罪行,从原住民迫害到种族主义上升,没有一句客套,没有一丝退让。 而日本的表现,实在是让人看不懂。孙磊点到日本时,措辞并不比其他国家更激烈,甚至还略显克制。 但就在那一刻,日本代表突然打断发言,情绪激动,试图“更正事实”。 没等对话展开,中方随即在发言中追加内容,直指日本至今未就二战罪行向亚洲人民做出充分交代,慰安妇问题依然讳莫如深,冲绳人权状况恶化,女性地位长期低下。 日本的这一反应,反倒坐实了中方的控诉。 这场外交交锋,不仅是一次对人权话题的重新定义,更是中国在联合国体系中战略姿态的重大转变。 过去数十年,人权议题在联合国往往被西方国家用作对发展中国家的“敲打工具”。 中方多年来都被迫处于防守位置,疲于解释、澄清、反驳。但这一次,中国明确告诉世界:规则不能总由一边制定,话语权也不该只属于西方。 中方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抬出了“历史债务”这张牌。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被点名国家,几乎全都背负着殖民主义、战争罪行、种族歧视等历史包袱,而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正视,更谈不上解决。 孙磊指出,所谓“人权卫士”,连自己国家的原住民都保护不了,又凭什么对他国指点江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次在人权议题上并没有孤军作战。 就在10月6日,中国刚刚代表近70国在日内瓦发起一项联合声明,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平衡发展。 紧接着又联合28国反对单边制裁,直指美国对伊朗等国的非法制裁破坏国际法治。 这些行动表明,中方正在构建一个多边主义的“全球南方联盟”,不再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形单影只。 而这场“以一敌八”的辩论,不过是中方主动设局的冰山一角。在联合国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正在有意引导全球治理话语体系的重构。 从“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再到这次以人权为切口的系统性反击,中方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规则的遵守者,它正试图成为一个规则的塑造者。 日本的“破防”反应,更突显了中方这步棋的战略深意。 其他被点名国家或保持沉默,或避重就轻,唯独日本选择强硬回击,反而暴露出其在历史问题上的敏感与不安。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情绪波动,而是日本在面对历史清算压力时的本能反应。 中方顺势加码,从“历史问题是人权问题”的角度切入,一方面回应了日本代表的挑衅,另一方面也让本次辩论的焦点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重要的是,这次中方并没有落入“你说我也说”的对抗陷阱。孙磊在发言中明确强调,中方不是为了争吵,而是为了推动真正的国际人权合作。 他呼吁各国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反对将人权问题工具化、政治化,更反对用人权话语干涉别国内政。 这种立场,恰恰得到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反击。这是一次对国际秩序主导权的试探性“夺权”。 西方国家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定义人权,却忽视了文明多样性与发展阶段差异。 如今,中国不仅提出了质疑,还列出了账单,要求对方先清理门户。这种姿态,既是挑战,也是一种“去神圣化”的现实主义操作。 而对日本而言,这次“破防”恐怕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失误,更可能揭开一连串后续麻烦的序幕。 中方并未放过这个机会,而是趁势强化叙事:历史清算是人权合作的前提。 这番话的潜台词很清楚:你若不面对历史,就别谈什么未来。对中国来说,人权不是刺耳的外来词汇,而是可以转化为外交资源的议题武器。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联合国辩论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 它标志着一个新的人权叙事框架正在成形:不再是西方对非西方的单向审判,而是一个多边、平衡、可对话的全球治理平台。 中国正在努力把这种新框架摆上桌面,哪怕这条路注定充满争议和阻力。
日本女政客高市早苗又发声了她说:一旦东方大国有事,日本本土就变成了“战区”!
【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