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三国演义》发表之前,鲁肃在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有一个不错的名声,除了孙权因为他为了维系孙刘联盟借出荆州有点意见以外,大家都觉得鲁肃是个杰出的臣子,甚至孙权本人,也觉得这点问题瑕不掩瑜,给出了极大好评。 《三国志》忠实地记载了老板和同事对鲁肃的评价,年轻时的孙权觉得“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而称帝后的孙权则给出了“可谓明于事势矣”的观点,而周瑜看鲁肃,则觉得“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是个智谋足以托付的人。 至于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评价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显然是个奇才。编著《后汉纪》的袁宏就没那么平实了,他在《三国名臣序赞》里写道: “昂昂子敬,拔迹草莱。荷檐吐奇,乃构云台”。 这些评价都和鲁肃所在的时代相差不远,也是对鲁肃个人的评价,时间线拉长一点,后世人谈到鲁肃,则是一种类似于报菜名的谈法,一口气提到数个三国英豪,将鲁肃囊括其中,好比说《归潜志》的作者刘祁谈及三国,说“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这类评论者不在少数,简直恨不得把东汉末年能说得上名字的臣子们,一口气都说一遍。话虽如此,能够作为典型案例出现在报菜名的菜单上,也能看出他们心中鲁肃的地位。 比起周瑜诸葛亮这种三国第一流的风云人物,鲁肃的知名度相对没那么高,但这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的人生不够戏剧性,既没有周瑜小乔初嫁了的雄姿英发,也没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和悲凉。 当然也有后世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他叫屈,明朝思想家李贽就提出“鲁子敬所见,即孔明隆中之言也,真是英雄之见略同”,人们只知道孔明,不知道子敬,实在是一种遗憾。 这种遗憾也出现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本是第一流的战略家,鲁肃却被刻画成为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甚至随着《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逐渐替代了鲁肃本身,让人不得不为之叹。 参考资料 《三国志》 王强:《三国演义对鲁肃形象的改写》,《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
梁山上有位好汉,其实是“朝廷内奸”,施耐庵在取名时就已经暗示聚义厅的烛火在夜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