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8年,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卒;次年,镇南大将军马忠卒;两年后,车骑将军邓芝卒。 [无辜笑] 当时蜀汉的北方屏障开始动摇,镇守汉中的大将王平病逝,这位曾用三万兵力击退曹爽十万大军的守将,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缺,他生前连营寨布局、烽火台位置都亲自规划,接任者却连他设置的防御体系都未能完全掌握。 次年南中主帅马忠病故,他生前能叫出每个部落首领的名字,如今再无人能安抚这片土地,到251年外交名将邓芝离世,东吴边境再无人能游刃有余地维系联盟。 王平有个特点,识字不过十,但口授公文条理清晰,他守汉中时,根据山势改造的“错守诸围”战术,让魏军始终无法越过阳平关,他去世后三年,汉中守军就因布防失误在兴势之战中溃败,不得不放弃前沿阵地。 马忠治理南中的方法很特别,他保留当地部落自治权,却把盐铁贸易牢牢掌控,有次叛乱他一边发兵征讨,一边让商队带着食盐、农具进入村寨,叛乱首领看见族人更想要蜀汉的铁犁而非自己的刀剑,不久便自首归降,这种刚柔并济的手段,随他的离世而失传。 邓芝最后一次出使东吴时,孙权已病重卧床,这位七旬老臣站在榻前说:“吴蜀唇齿相依,大王若不信,老臣愿以性命担保。”后来东吴果然在蜀汉危急时按兵不动,因为再没有第二个邓芝能让孙权信服。 三位将领相继离世后的蜀汉,像一张破了三个洞的渔网,北边汉中防务屡屡失误,南中三年间爆发五次叛乱,东吴边境摩擦不断却无人调解,更致命的是,军队里开始出现“速升将军”,毫无实战经验的文官直接担任要职。 姜维在253年发动第八次北伐时,军中已无老将制衡,当他坚持出兵时,朝中无人能像邓芝那样以资历劝谏,也无人能像王平那样提供稳妥的防守方案,结果大军刚出发,南中就传来叛乱急报,导致前线后勤中断。 263年邓艾奇袭阴平小道时,当地守将竟然不战而退,若是王平旧部在,必定熟悉每条山路险隘,而在成都朝堂上,再没有马忠那样既懂军事又通政事的重臣主持大局,只剩一群争论不休的文官。 蜀汉灭亡前三个月,有老兵在汉中废墟发现王平留下的防御图,可惜无人能看懂那些特殊标记,在南中部落老人还在用马忠推广的稻种,却说不出种植要领,这些细节透露出一个真相,蜀汉不是亡于缺少名将,而是亡于未能传承他们的经验。 当最后一位经历过诸葛亮时代的老兵退役后,蜀汉军队就只剩下兵书上的教条,再无人能把那些战术灵活运用于战场,这种人才断层的危机,比十万敌军更可怕。 网友们议论纷纷: “蜀汉这波真是血亏啊!王平、马忠、邓芝简直就是蜀汉的‘边防三巨头’,三年内全没了,换谁谁也顶不住啊!” “王平是真的牛,三万人扛住曹爽十万大军,这种防守大师现在哪找去?他没了以后汉中基本就悬了。” “别说,马忠在南中那套操作确实稳,恩威并施把蛮族治得服服帖帖,他一人能省多少兵力和粮草啊!” “邓芝这种又能打又能聊的外交型将领,放现在就是联合国外加战区司令,蜀汉后期根本培养不出这种人了。” “说白了蜀汉就是人才断代严重,老将一没,姜维再能打也带不动刘禅和那帮太监啊!” “有没有人觉得,如果这三人多活五年,邓艾根本打不进汉中?历史可能真要改写了。” 假如你是诸葛亮,在临终前会如何布局才能避免这种“人才断层”? 官方信源:《三国志·蜀书》王平、马忠、邓芝本传
公元248年,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卒;次年,镇南大将军马忠卒;两年后,车骑将军邓芝
轩叔观察
2025-10-11 14:29:14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