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伊拉克发现美军巡洋舰为油轮护航后,迅速射出一枚中国产的反舰导弹,却被美军成功拦截,正当美军为成功而欢呼时,导弹突然将32万吨油轮炸沉。[无辜笑] 当年5月的一个午后,波斯湾水域上空出现一个高速移动的目标,伊拉克一架战机向美国护航编队发射了一枚反舰导弹,这枚中国制造的“蚕式”导弹以接近音速扑向船队。 美军“罗伯特·G·布拉德利”号护卫舰的雷达系统捕捉到这一威胁,立即发射防空导弹进行拦截,拦截导弹成功击中目标,空中爆出一团火球,导弹被成功摧毁,然而被击毁的导弹残骸并未完全消散,其中较大碎片继续沿着原有轨迹飞行,最终击中了编队中的“布里奇顿”号油轮。 这艘30万吨级的超级油轮遭到撞击后立即起火,船体严重受损,幸运的是,该油轮设计有双重船体结构,虽然火势猛烈,但并未立即沉没,在船员和救援队伍的努力下,大火最终被扑灭,“布里奇顿”号后来被拖往修理厂进行修复。 这场意外发生在两伊战争期间的“袭船战”背景下,当时伊朗和伊拉克正陷入持久消耗战,双方都将对方石油出口设施作为打击目标,伊拉克凭借其空军优势,频繁出动战机攻击伊朗油轮及石油平台,作为回应伊朗则使用快艇和水雷对波斯湾航运进行骚扰。 波斯湾作为全球石油运输要道,每日有数百万桶原油经此运往世界各地,持续的袭击导致保险费率飙升,石油价格波动加剧,全球能源供应面临严峻挑战,1987年美国应科威特请求,开始为挂美国国旗的油轮提供军事护航,代号“坚定意志行动”。 此次拦截事件暴露了早期反导系统的局限性,虽然防空导弹能够准确命中目标,但对摧毁后产生的残骸落点缺乏有效计算,这些炽热的金属碎片仍然保持足够动能,对附近船只造成二次伤害。 事件发生后美国与伊拉克关系更趋紧张,五角大楼立即对护航战术进行调整,要求舰艇在拦截导弹时必须考虑残骸落点区域,避免误伤护航船只,各海军强国也从中汲取教训,开始改进反导系统的算法设计。 “布里奇顿”号最终得以修复,但其遭遇促使航运公司重新评估波斯湾航行的风险,油轮开始加装更完善的消防系统,船员接受更严格的损害管制训练,保险业者也据此更新了战争险费率计算模型。 网友们议论纷纷: “我的天,这不就是现实版‘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美军防得再牛,也想不到会被碎片偷家!” “长知识了,原来历史上的导弹拦截还有这种乌龙事件,看来高科技也有盲区啊。” “所以最后这油轮算谁击沉的?伊拉克的导弹,美国的拦截,感觉可以吵三天三夜!” “这种‘蚕式’导弹现在还有国家在用吗?感觉是老古董了。” “美国人估计当时都懵了,拦了但又没完全拦……战争真是充满意外。” “看完只觉得,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最后倒霉的是环境和老百姓。” 大家觉得,这次事件里最大的“锅”该由谁来背? 官方信源:美国海军学会新闻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4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