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应该评选感动中国的人物!”湖南,52岁男子临终前把16岁智力障碍儿子托付

惜陈谈娱乐 2025-10-10 22:51:07

“这才是应该评选感动中国的人物!”湖南,52岁男子临终前把16岁智力障碍儿子托付挚友,挚友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他饿着”。五年过去,孩子的变化让人泪目。 托付孩子的是熊先生,他的人生像部苦情戏。儿子确诊智力障碍时,妻子熬不住压力走了,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孩子拉扯到16岁。可2020年,52岁的他查出不治之症,躺在床上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 他想过把孩子送福利院,可一想到儿子在陌生环境里可能受委屈,心就揪着疼。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发小杨先生——两人是邻居,从小一起摸爬滚打,比亲兄弟还亲。熊先生硬撑着坐起来,把杨先生叫到病床前,攥着他的手颤声说“兄弟,我儿子就交给你了”。 杨先生看着瘦得只剩骨头的熊先生,又瞅了瞅旁边眼神懵懂的小熊,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他拍着熊先生的手背说“你放心,我肯定把他当亲儿子养”。没几天,熊先生就走了,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小熊小时候的照片。 杨先生把小熊接回家时,小熊怕得不行。陌生的房子、陌生的人,让他整日缩在沙发角落,不说话也不吃饭,有时还会自己揪头发。杨先生的妻子一开始也犯愁,悄悄跟杨先生说“这孩子会不会不好带”,杨先生却安慰她“慢慢来,会好的”。 为了帮小熊适应,杨先生每天早上都牵着他的手去小区散步,口袋里总装着小熊爱吃的棒棒糖。看到路边的树,就教他说“树”;看到路过的小狗,就教他说“狗”。一开始小熊只会盯着他看,半个月后才小声跟着念,杨先生激动得赶紧给熊先生的照片上香“兄弟,孩子开口说话了”。 杨先生知道,光让小熊适应还不够,得让他学会自己过日子。他特意去当地特殊教育学校请教,照着老师给的“生活技能阶梯表”,把目标拆成三步:先学穿衣洗漱,再学简单家务,最后学餐馆里的基础活。 教小熊洗碗时,杨先生在水槽旁贴了张三步贴纸:冲泡沫、擦油污、清水冲。每天吃完饭,就陪着小熊练15分钟。有次小熊把洗洁精弄撒了,急得直哭,杨先生没骂他,而是拿抹布一起擦,还笑着说“没事,咱们再试一次”。就这样练到2022年,小熊终于能自己把碗洗干净,杨先生特意买了个奥特曼玩具奖励他,小熊抱着玩具笑了好几天。 家里人也慢慢接纳了小熊。杨先生的女儿一开始嫌小熊“笨”,不愿意跟他玩,杨先生就带着女儿去特殊儿童公益活动。看到其他孩子的情况,女儿才明白小熊有多不容易,回来后主动教小熊认数字。妻子也常常给小熊织毛衣,冬天还把热水袋灌好放在小熊床头。 可杨先生还是有顾虑:自己总有老的一天,到时候谁照顾小熊?2023年,他开始为小熊规划未来。每个月从餐馆收入里拿出800元,存进小熊的专用银行卡;又帮小熊申请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和社区公益性岗位,让小熊每个月能有固定收入。2025年,他还联系了当地养老院,签了未来托养协议,“就算我不在了,也得让孩子有地方去”。 杨先生还没忘了帮小熊找份能糊口的手艺。他对接当地残联,给小熊争取到免费的手工编织培训名额。2025年初,小熊织的小篮子在社区义卖中卖了50元,拿到钱的那一刻,小熊非要把钱塞给杨先生“给叔叔买烟”,杨先生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现在的小熊,早已不是五年前那个怯生生的孩子。他能自己煮面条,放盐量拿捏得刚刚好;在杨先生的餐馆里,他会主动帮客人收餐盘,还能记住老顾客的喜好——张阿姨不要香菜,李爷爷喜欢多放醋。看到杨先生累了,他会递上毛巾;看到小朋友摔倒了,他会跑过去扶起来。 2024年,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给小熊做评估,结果显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达到轻度智力障碍者独立生活标准,语言表达也从单字回应变成能说简单句子。评估老师说“这是家庭关爱创造的康复奇迹”。 这件事传开后,不少人被杨先生感动。2024年有12个家庭找他咨询怎么帮助身边的智障人士,当地企业还捐钱成立了小熊关爱基金。杨先生干脆牵头成立邻里互助小组,现在已有58名志愿者,帮了7个像小熊一样的孩子。 有人说杨先生傻,给自己找这么大麻烦。可杨先生不这么想“当初答应了兄弟,就不能食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杨先生用五年时间,守住了一句承诺,也照亮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这份情谊,比血缘更珍贵;这份大爱,比任何荣誉都动人。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杨先生,会愿意接过这份托付吗?对于身边的特殊群体,你觉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帮他们更好地生活? (若有不实信息,请联系我第一时间删除)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惜陈谈娱乐

惜陈谈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