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同志,我想坐牢!” 2023年冬天某派出所里,一个穿着起球毛衣的男人突然开口,惊得值班民警差点打翻保温杯。男人叫陈强,35岁,曾经是本地小有名气的建材商,如今却背着1370万债务,连微信钱包里3.2元都被法院划走了。 2021年春天,陈强还开着宝马7系穿梭在工地间,手机里存着20多个供应商的电话。转折点出现在那年秋天——为扩大生产,他抵押了3套房产向银行贷款800万,又从民间借贷公司借了500万,月息高达5%。“当时想着最多半年就能回款,结果甲方突然破产了。”他苦笑着翻出手机里200多条催债短信,最新一条写着:“再不还钱,就把你女儿学校照片发网上。” 2022年3月,陈强第一次收到法院传票。此后720天里,他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账户像被施了魔法,只要进账超过500元就会被瞬间划走。最绝望的是2023年春节,他蹲在ATM机前,看着刚取出的200元现金被法院执行人员当场收走。“那天我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连给女儿买件新衣服的钱都没有。” 2023年12月15日,陈强穿着漏风的棉鞋走进派出所。他不是来报案,而是来“自首”的。“听说监狱里管吃管住,我想进去躲躲债。”这句话让值班民警老张愣了神。老张翻出陈强的征信报告,上面密密麻麻的“逾期”“呆账”记录看得人头皮发麻。 “兄弟,坐牢解决不了问题啊。”老张掏出钱包,把仅有的100元现金塞给陈强。这笔钱在普通家庭够买3斤猪肉,对陈强来说却只能撑2天。“那天我站在派出所门口,看着100元在寒风里飘,突然觉得自己像个乞丐。”陈强后来在日记里写道。 老张私下透露,像陈强这样的求助者,他们每月至少遇到3起。“上周还有个姑娘,因为信用卡逾期被催收,带着5岁女儿来派出所说要自杀。”老张无奈地说,“我们只能联系民政部门,但救助流程要走半个月,很多人等不到那天。” 陈强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与两个“致命操作”密不可分。2021年底,为偿还银行利息,他通过朋友介绍借了200万“过桥贷”,日息0.3%。“当时想着7天就能还上,结果拖了20天,利息直接变成12万。”更可怕的是2022年3月,他被迫借了300万“砍头息”贷款——实际到手240万,却要按300万本金还息。 “这些高利贷比黄世仁还狠!”北京某律所的金融律师李明指出,“根据现行法律,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15.4%就不受保护,但很多公司通过‘服务费’‘保证金’等名义变相提高利率。”他展示的案例显示,某借款人借50万,3年下来竟要还280万。 更讽刺的是,陈强曾尝试申请个人破产。但我国现行法律只有企业破产制度,个人破产仍停留在地方试点阶段。“深圳2021年实施的个人破产条例,到现在才受理了200多例。”李明说,“全国像陈强这样的负债者至少有3000万,他们就像在悬崖边走钢丝。” 老张的100元善举在网络引发热议。微博调查显示,63%网友认为“警察做法暖心”,27%质疑“为何不建立长效救助机制”,10%则表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评论区涌现大量负债者自述:有人因医疗费负债百万,有人因创业失败被列为“老赖”,甚至有大学生因校园贷陷入绝境。 “这些案例暴露出三个漏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一是个人破产制度缺失,导致债务人终身背债;二是非法放贷打击不力,高利贷公司换个马甲就能继续经营;三是社会救助体系滞后,基层民警往往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他特别提到英国经验:“英国《个人破产法》规定,债务人接受12个月财务培训后,债务可清零。该制度实施后,英国个人破产率下降40%,自杀率降低15%。” 如今,陈强靠着老张的100元和社区提供的临时工作勉强维生。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盯着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发呆:“爸爸不是不想给你买新书包,是实在没钱啊。”他的故事,是3000万负债者的缩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却被浪头打翻。 “我们需要的不是100元的同情,而是一套能让人‘重新做人’的制度。”陈强在日记末尾写道。这句话,或许该成为整个社会的思考题:当创业失败者走投无路时,我们是该让他们在监狱里“避难”,还是给他们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如果你是陈强,会选择坐牢还是继续挣扎?或者你认为,社会该为这些“诚实而不幸”的负债者做些什么?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部分内容可能存在杜撰和虚构成分,请注意甄别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男子到派出所要求坐牢,警察给他100元。男子负债1370万,所有的银行卡支付宝
【204评论】【2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