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山东青岛即墨区村民于先生在农田挖水沟时,意外惊扰一窝尖头毒蛇。这些蛇脖颈泛红,经专家鉴定为本地红脖颈槽蛇,属后毒牙类毒蛇,毒性较弱且青岛近年无相关中毒病例,事件引发对人蛇互动的关注。 红脖颈槽蛇是半水生蛇类,偏好水稻田、水沟等湿润环境,以蛙类、小鱼为食,主要分布于南方,近年在青岛即墨、崂山等近水农耕区零星出现,此次蛇窝位于水塘附近,符合其“近水而居”习性。 这类蛇上颌后端有后毒牙,毒液含溶血型毒素,严重时或致出血症状,但需较大咬合压力才注毒,咬伤概率低,与银环蛇等剧毒蛇差异明显。 遇蛇时应保持5米以上距离,不主动攻击;若咬伤,需清水冲伤口、近心端松绑绷带并就医,且需留院观察24小时防延迟中毒。可联系林业部门或消防员专业处置,日常可清理农田杂草、设防蛇网、穿戴高帮胶鞋降低风险。 青岛近年蛇类目击增多,与生态改善相关。公众需纠正“尖头蛇都剧毒”的误区,红脖颈槽蛇能控制农田害虫,是生态“晴雨表”,通过科学应对与科普,可实现人蛇共存。
10月7日,山东青岛即墨区村民于先生在农田挖水沟时,意外惊扰一窝尖头毒蛇。这些蛇
落笔花
2025-10-10 20:13:30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