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经纬与制度框架 2025年10月7日,网红张某身着古装骑马试图进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遭保安阻拦后发生冲突。现场视频显示,张某不顾"禁止机动车辆及马匹进入"的明确规定强行闯关,一名保安用棍棒击打马头以阻止其前进,引发舆论热议。大理市喜洲镇政府确认,洱海生态廊道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规,对交通工具有严格限制,专项整治行动亦将违规进入列为重点查处对象。 二、争议焦点的法理透视 1. 规则执行的边界争议 保安使用棍棒击打马头的行为引发法律质疑。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保安员应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使用暴力或威胁手段。本案中,保安在劝阻无效后采取物理阻拦措施,虽符合紧急情况下的秩序维护需求,但击打马头可能涉及动物保护法规,需结合具体情节评估其合理性。类似案例中,法院曾认定保安过度执法需承担责任,提示景区管理方应加强安保培训,避免激化矛盾。 2. 个性化旅游的行为边界 张某"骑马路过"的辩解反映出部分游客对公共空间规则的认知偏差。洱海生态廊道作为公共资源,其管理规定旨在平衡生态保护与公众利益。此前游客因违规露营、洗车被处罚的案例,均凸显规则面前无特权。法律层面,张某的行为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扰乱公共秩序",但具体处罚需结合证据链完整性判定。 3. 网红行为的社会影响 张某主动要求拍摄并传播冲突视频的行为,被指利用舆论制造热点。其社交账号在事件曝光后注销,折射出"流量至上"心态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危害。此类行为不仅破坏旅游环境,更可能引发模仿效应,需通过法律惩戒与道德约束双重机制加以遏制。 三、景区管理的优化路径 1. 规则宣传的立体化升级 景区应在入口处设置多语种警示牌,通过官方平台、导游培训等渠道强化规则告知。可借鉴马帮庄园、漫马庄园等指定区域的骑马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合法替代方案,实现需求疏导与秩序维护的平衡。 2. 执法方式的专业化转型 保安队伍需接受应急处置、动物保护等专项培训,采用"劝阻-警示-强制"分级处置流程,并配备非暴力执法工具(如防暴叉、阻车器)。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冲突发生时能及时介入调解,避免事件升级。 3. 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构建 引入社区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设立违规行为举报平台,对举报人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文明旅游大使"评选活动,通过正向激励提升游客自律意识,形成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 四、法律责任的裁量考量 目前,张某是否面临行政处罚尚未有官方通报。参考类似案例,若其行为构成"拒不执行紧急状态下的决定、命令",可能被处以行政拘留。保安的执法行为若被认定为过度使用武力,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面临治安处罚。景区管理方若存在培训不足、制度缺失等问题,亦可能被追究管理责任。 五、事件启示与价值重构 本次冲突折射出三个深层命题: 1.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游客享有旅游自由,但必须以尊重公共规则为前提; 2. 制度刚性与柔性的平衡:规则执行需兼顾法律权威与人文关怀; 3. 技术治理的赋能空间:可探索无人机巡逻、智能识别系统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精准度。 洱海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需要政府、企业、游客的共同守护。唯有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行为自觉,才能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共生。正如网友所言:"旅行的意义,在于欣赏风景的同时,不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一、事件经纬与制度框架 2025年10月7日,网红张某身着古装骑马试图进入大理
落笔花
2025-10-09 22:36:21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