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上像立陶宛、菲律宾、韩国、波兰、日本、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都惧怕得罪美国,而敢得罪中国? 美国对盟友的约束早已从 “集体防御” 转向 “付费保障” 的交易模式,特朗普政府推行的 “对等关税” 机制,将美国市场变为 “付费准入” 的资源场,即便是日本、韩国这样的长期盟友,也需缴纳 15% 基础关税方可进入。 韩国每年要为驻韩美军支付巨额费用,还被迫承诺向美投资 3500 亿美元发展造船业,日本则需采购数十亿美元美制装备,并让渡 5500 亿美元投资的 90% 利润, 这种 “战略勒索” 在安全领域更显强硬,波兰为换取美军永久驻扎,主动承担 20 亿美元基地建设费,立陶宛因配合美国制裁中国,虽遭中方贸易反制,却更惧怕失去美国主导的北约安全庇护。 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曾直言,美国需证明 “未衰落”,因为一旦盟友认定其影响力下滑,将立刻转向新兴力量,这种霸权威慑迫使小国不敢轻易违逆, 与美国的 “大棒政策” 不同,中国始终以 “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为外交基石,王毅外长曾强调 “朋友应当是永远的,利益应当是共同的”,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对摩擦的应对更侧重利益调节而非强制报复, 菲律宾在仁爱礁反复挑衅的同时,每年仍从中国进口 30 万吨化肥,中国手机品牌占据其 55% 市场份额,越南一边在南海占据岛礁,一边依赖中国提供 80% 的纺织面料和电子零件,连三星越南工厂的设备都来自中国。 即便是高调反华的澳大利亚,其 60% 的铁矿石、50% 的锂矿仍销往中国,对华出口额超过日韩美印之和,中国的反制多集中于特定产业,且保留合作回旋空间,这种 “柔性应对” 让部分国家产生 “得罪成本可控” 的误判, 这些国家的 “双重标准” 本质是现实主义的利益计算,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的 “20 年预判” 颇具代表性,“现在选美国,20 年后选中国”,道出小国对力量格局演变的精准感知,当前美国仍掌握军事同盟、国际规则主导权,而中国的经济辐射力正在凸显, 韩国的选择最具典型性,既参加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又强调 “不针对第三方”,一方面限制对华技术输出,另一方面依赖中国供应 100% 的石墨、93% 的锰等关键矿产,中韩贸易占其 GDP 的十分之一。 这种 “双线并行” 策略,与澳大利亚 “喊着安全合作、带着企业家访华” 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试图在美中之间实现利益最大化, 美国前防长黄永宏将美国在亚洲的角色概括为从 “解放者” 到 “搅局者” 再到 “包租公” 的转变,而中国则通过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务实项目,让东南亚国家尝到合作甜头。 当美国的 “战略租金” 日益沉重,中国的 “发展红利” 持续释放,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正在重塑小国的战略选择。
中国已正式“驳回”美国媒体的“求饶信”:要么不开战,要么,就按你们美国人自
【98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