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美联储高管柯林斯明确说,就算美国政府部门关门停摆了,美联储也一点不受

康安说历史 2025-10-02 11:45:13

9月30日,美联储高管柯林斯明确说,就算美国政府部门关门停摆了,美联储也一点不受影响,该干啥还干啥。 说白了,政府停摆是政客的问题,管钱的央行可不跟着折腾。这也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底美国政府曾经停摆一个多月,当时美联储照样开会、调利率、发数据,完全没耽误。 更关键的是钱的问题,政府停摆本质上是国会没谈拢预算,断了拨款,可美联储根本不缺这份钱。它的收入来源全是 “自营”:持有国债赚的利息、给商业银行办理清算和贷款收的手续费,还有各种金融操作的收益,一年随便就能入账上千亿美元,花不完的还得倒贴给财政部。 2023 年它就给财政部缴了 760 亿美元,这种 “不差钱” 的状态,哪用像其他政府部门那样盯着国会的拨款单过日子? 反观 2013 年政府停摆时,100 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国税局 9 万人里多数关了门,可美联储照样开门办公,连消费者金融保护局都跟着沾光,因为它的经费也是美联储给的,堪称 “旱涝保收”。 再看历史上的几次 “大考”,美联储每次都把 “不掺和” 演绎得淋漓尽致。2018 年底那次停摆创下了 35 天的纪录,国会两党为边境墙拨款吵得不可开交,国土安全部一半人歇了业,国家公园全关了门 可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照样按原计划开了 2019 年 1 月的议息会议,不仅维持利率不变,还准时发布了包含通胀、失业率预测的点阵图,连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报告都没耽误。 要知道 FOMC 每年固定开 8 次会,不管华盛顿怎么闹,1 月、3 月这些时间点雷打不动,12 个票委该投票投票,7 位理事会成员和纽约联储主席的永久投票权可不是摆着看的。 2013 年的停摆更能说明问题,当时奥巴马医改引发两党对立,政府核心部门停摆 16 天,劳工部原定 10 月 4 日发布的月度就业报告直接难产,农业部的作物报告也推迟了,可美联储的工业产出数据、消费者信贷报告照样按时出炉。 那时就有媒体调侃,想知道美国经济真实状况,别问关门的政府,得看美联储的官网。这种反差不是偶然,因为美联储的数据库和分析团队独立运行,就算外面天翻地覆,内部的工作节奏也不会乱。 政客们其实也想过拿捏美联储,比如 2025 年 9 月降息时,白宫之前天天催鲍威尔降息,还塞了自己提名的理事进去,可最后 FOMC 还是只降了 25 个基点,反对降息的理事照样敢投反对票,鲍威尔公开说 “坚决维护独立性”,丝毫不给面子。 这背后是决策机制在撑腰:7 位理事会成员得参议院确认,任期 14 年,比总统任期还长,根本不用怕被换届清算;4 位轮值的地区联储主席来自各地,更不会被华盛顿的政治漩涡裹挟。这种结构设计,就是为了让美联储只看经济数据,不看政客脸色。 就算遇到极端情况,美联储的应急能力也早就练过了。2008 年金融危机时政府都快自顾不暇了,美联储连夜推出量化宽松,2020 年疫情爆发初期国会还在扯皮,它已经率先降息到零利率。对比之下,政府停摆这种 “常规操作” 简直是小场面。 那些靠国会拨款的部门就惨了,2018 年停摆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审批全停了,国立卫生研究院不接新病人,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银行监管、支付清算系统一个没停,毕竟美国的金融系统可经不起政客吵架的连累。 说白了,美联储就像美国经济的 “定海神针”,法律给了它独立的地位,钱袋子让它不用看人脸色,历史经验又让它练出了 “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本事。 政客们的预算之争再热闹,也碰不到美联储的核心业务,毕竟管钱的要是跟着政客折腾,美国的利率、通胀、就业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柯林斯为啥说得那么硬气,毕竟人家确实有不被影响的底气,这种底气可不是靠嘴吹出来的,是百年来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攒下的资本。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