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晋州市的周家庄乡至今保留着人民公社,记工分、分口粮,人均收入5000多。 很多人一听就好奇,市场经济大潮里咋还藏着这么个“活化石”?这可不是凭空留下的,全靠一个叫雷金河的老人撑着,他是周家庄集体道路的“定盘星”,当地人都喊他“老坚决” 。1937年他才16岁就敢参加抗日人民自卫军,后来回村当支书,领着乡亲们挖地道打游击,还是“十七烈士惨案”的幸存者,命都是跟集体绑在一块儿的。 雷金河对集体感情深到骨子里。1952年他牵头搞起晋县第一个初级社,1953年就定了“干多少活、记多少分”的规矩,当年出工数量直接涨了52%,连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他,夸他是“冀中一杰” 。他从不搞特殊,自己的工分跟社员一起算,还订了规矩杜绝干部以权谋私,公社上下没人不信他。 这记工分的制度真不是“大锅饭”。乡里约摸有372项劳动定额标准,按13个等级算工分,男劳力基础10分,女劳力8到9分,摘葡萄、修梨树都按产量质量记分,偷懒耍滑当场就扣,年底分粮分钱全看工分本,多劳多得比啥都实在。现在社员刘金锁的工分手册还能查到,一年工分折成现金能有3万多,这就是最实在的激励。 真正的考验在1982年才来。全国都在搞家庭承包制,要解散人民公社,雷金河急得睡不着觉。他没自己拍板,开社员大会让大伙投票,3055户人家几乎全摁了红手印要“不分家”。他拿着协议跑遍部门,跟河北省委书记立军令状,说干不好就分地,才换来“先试一年”的机会,这才有了今天的周家庄 。 雷金河后来多次拒绝升迁,一辈子守着周家庄,直到1997年才退下来当顾问 。他定下的规矩也传了下来,几任书记都扎根这里干几十年,集体攒下近9亿公共积累,还没外债。现在社员住的二层小楼是集体盖的,人均45平,水电费还有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这些福利都是集体给的底气。 有人说这模式能复制,其实根本不行。雷金河的人格魅力、社员几十年的集体信任,再加上稳定的领导班子,缺一样都撑不住。但它起码说明白了,不管啥模式,能让老百姓住上房、看得起病、踏实过日子,就有存在的价值。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河北石家庄晋州市的周家庄乡至今保留着人民公社,记工分、分口粮,人均收入5000多
谈古论今朝
2025-09-28 23:44:12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