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标志着中国房地产驱动经济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象征着社会文化的转

谈古论今朝 2025-09-28 23:44:07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标志着中国房地产驱动经济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象征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和新经济增长故事的开始。 很少有人知道,王健林的发家本身就刻着房地产市场化的烙印。1986年他从军队转业,接手的是大连西岗区一家濒临破产的住宅开发公司,这个决定直接把他推上了时代的浪尖。那会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商品房还是新鲜事,他就敢砸钱搞开发,1992年更是首创“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拉着沃尔玛这些巨头签长期租约,一下子解决了招商难题。 这股“敢闯敢赌”的劲头让万达飞速扩张。2013年他以1417亿财富登顶中国首富,那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传遍全国,没人觉得夸张——当时房地产只要敢加杠杆,赚钱就像滚雪球。可隐患早就埋下了,2017年万达负债率飙到70%,海外资产占比超20%,政策一收紧就立马慌了神。 637亿甩卖13个文旅项目和76家酒店,这在当年是地产史最大单笔交易,王健林那会儿就开始“断臂求生”了。谁能想到,真正的雷在对赌协议里藏着。2016年退市时签的协议,承诺几年内A股上市否则回购股权,结果上市梦碎,380亿连本带利成了催命符。 “三道红线”一出台,银行停了授信,万达的资金链彻底绷紧。这两年他卖资产卖得心疼,2025年5月一口气打包卖掉48座核心万达广场,三年累计卖了109座,连万达电影的控股权都没保住。即便这样,截至2025年9月,万达被执行总金额超76亿,股权冻结57条,总负债快摸到3000亿。 有人说他算有担当,没转移资产,还保障员工薪资、疫情期间减免商户租金。可这改变不了本质——万达的困境是房地产高杠杆模式的必然结果。那个靠“胆子大敢借钱”就能造商业帝国的时代,早该结束了。 王健林现在想转文旅、搞轻资产,可手里的核心资产没了,造血能力大不如前。他的限高令,与其说是个人的挫折,不如说是给所有房企敲了警钟:靠债务堆起来的繁荣,终究要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4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