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麟凭借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巧妙地向范仲淹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从而得到提拔。这两句诗也成为了成语,流传至今。 说起来苏麟这事儿,真不是他瞎琢磨出来的小聪明,背后全是当时的官场实情撑着。那会儿是北宋庆历五年前后,范仲淹刚从京城被贬到杭州当知州,虽说仕途遇了坎,可他没撂挑子,反而一门心思要在地方上干实事。 他一边忙着应对浙西的旱灾蝗灾,一边还在四处搜罗有本事的下属。你知道不?后来重修岳阳楼、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滕子京,还有后来成了宋朝名相的富弼,早年都是范仲淹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见他多重视人才。 苏麟呢,当时就在杭州下辖的一个县做巡检,说白了就是管地方治安的小官,平时抓抓盗贼、维护维护集市秩序,活儿干得挺扎实,可官阶实在太低。 苏麟为啥会被漏了?真不是范仲淹偏心。你想啊,范仲淹在杭州当知州,每天要见的都是州府里直接对接的属官,要么是汇报救灾进度的,要么是商量税收政策的,天天忙得脚不沾地。 苏麟的巡检岗位在下面县里,平时除了季度汇报,基本没机会跟范仲淹当面打交道,人家提拔人的时候,视线自然就没落到他身上。换作一般人,可能要么就认了命,觉得自己没那运气;要么就厚着脸皮跑去找范仲淹哭诉求官,可苏麟偏不。 他知道范仲淹是文人出身,最吃“文雅”这一套。他专门等了个机会——范仲淹要到他管的那个县视察灾情,苏麟提前把这两句诗写在纸条上,趁着汇报完治安情况的空档,双手递了上去。 你别觉得这是投机取巧,范仲淹一看诗就懂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说的不就是州府里那些天天围着您转的属官,更容易得到机会嘛;“向阳花木易为春”,不就是离您近的人,更容易被您注意到嘛。 这话说得多委婉,既没抱怨范仲淹偏心,也没吹嘘自己多厉害,就把“我也是个做事的人,希望您能看见我”的诉求说透了。范仲淹非但没觉得苏麟冒犯,反而觉得这小子脑子活、有分寸,还懂诗文,当即就留了心。 后来他专门让人去查苏麟的政绩,发现这几年苏麟管的县里,盗案比以前少了一半,就连集市上的摊贩都夸他办事公道,没架子。没过多久,范仲淹就把苏麟提拔成了节度推官,专门负责帮着处理县里的司法案件。 这下苏麟的本事才算真正用对了地方。现在咱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总有人觉得是说走后门、靠关系,可苏麟当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他是凭着自己的才华,把“有能力的人也需要被看见”这个理儿,说得既体面又实在。也正因为这样,这两句诗才能传上千年,不只是因为文字好,更因为它戳中了不管古代官场还是现在职场里的一个实情——光有本事不行,还得有合适的方式让别人看见你的本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苏麟凭借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巧妙地向范仲淹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谈古论今朝
2025-09-28 22:44:0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