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四野39军奉命由河南开拔经沈阳到安东入朝鲜参战,火车昼夜不停地行驶在

古往奇趣角 2025-09-24 03:40:53

1950年,四野39军奉命由河南开拔经沈阳到安东入朝鲜参战,火车昼夜不停地行驶在津浦线上,很有节奏地发出“哐当、哐当”的重复响声。伴随火车节奏的响声,也发生几个感人的故事。 说起那段历史,得从1950年10月初讲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刚刚组建,四野的39军接到命令,从河南地区整装待发。这支部队原本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解放战争中打过不少硬仗,现在转入新任务,目标直指朝鲜战场。部队从河南开拔,一路北上,先到沈阳集结,然后继续往安东,也就是现在的丹东赶。整个过程靠铁路运输,火车成了主力。津浦线那时候是关键干线,军列昼夜不停,车轮转个不停,那种节奏感强的撞击声,成了战士们耳边最熟悉的背景音。铁路部门接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全线优先让行,其他客货车都得靠边站,确保军列畅通无阻。这不光是速度问题,更是后勤保障的体现,避免了延误。 39军下辖116师、117师、118师,每个师又有几个团,战士们大多来自东北和华北,南方部队也混编进来。闷罐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从连长到班长,全是老兵油子,他们边赶路边做思想动员,重点抓部队稳定。东北兵和南方兵之间还互相打赌,比谁更守纪律,比如不离车厢、不乱串门,这些小约定拉近了距离,也稳住了军心。整个旅程从河南到沈阳,再到安东,足足几天几夜,战士们轮班休息,干部们不停巡查,确保每个人状态在线。 部队里有个通信员叫董伯友,河北唐山人,家就挨着铁路。他在117师349团2营4连干这活儿,平时背着电台跑前跑后。火车快过唐山时,几个战友提醒他,他说就想从窗户瞅一眼自家屋顶。结果那天半夜,车厢里大家都睡沉了,指导员宋焕祥也没叫醒他。宋焕祥是山东人,早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中带队打过阵地战,到山海关醒来,他觉得对不住董伯友,反复道歉。董伯友倒没计较,继续干活。这事儿虽小,却透出部队的细腻关怀,战士们知道,家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去,全是为大局。 另一边,346团副团长李德功,东北人,作战经验足,淮海战役时指挥过突击。火车到凤凰城站时,他醒了,问列车员离安东还有多远。听说天亮就到,他再也躺不住。刚谈对象的他,本来约好20号见面,昨天军部车队路过她单位附近,没能碰上。他只好写信代替,寄托后会。这样的小插曲,在部队里不少见,新兵老兵都得搁下私事,先顾公事。这不光是个人牺牲,更是集体纪律的体现。 沈阳到安东的沈安线,火车晃荡得像摇篮,战士们虽累,却带着使命感。安东站一到,空气里就一股江边味儿。刚下车,空袭警报拉响,全队贴街边等解除。招待所楼顶上,能看到鸭绿江对岸新义州被美机炸得火光四射。师团干部们看在眼里,恨不得马上过江。这就是那时候的紧迫感,美国军队推进太快,朝鲜请求援助,中国不能坐视。 10月19日黄昏,39军派50名先遣人员,带电台,分乘卡车吉普,按师走。过鸭绿江前,116师副师长张峰提醒大家,信件抓紧投邮。他戳戳347团团长李刚,说情书写好别带过去。李刚说已经寄了,反问张峰。张峰拍胸说没忘。俩人刚结婚不久,在先遣队里算特例。这桥头一刻,部队从国内跨到国外,责任加倍。其他战士检查装备,确认电台线路,准备联络。 还有116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王秀庭,安东本地人,父母不在身边,靠祖母和妹妹过日子。过江前一天,他请假回家,交代后事。祖母六十多岁,拉着他不放,他解释志愿军任务,说不打仗火就烧到家门口。妹妹答应多照顾老人,他叮嘱写信报平安。这样的告别,简单却沉重,家里人懂事,部队也能安心。 39军这趟行程,表面上看是铁路运输,实际是战略调动的一部分。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正式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亲自决策。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联合国军北进到鸭绿江边,威胁中国东北安全。中国出兵,是应朝鲜请求,也是保家卫国。39军作为先头部队,10月19日过江,隶属13兵团,吴信泉任军长。部队从安东、长甸河口、集安三个口岸分批渡江,隐蔽行军,避免侦察。 入朝后,39军直奔西线,参加第一次战役。10月25日,云山战斗打响,39军116师围歼美骑兵第一师一个团,首战告捷。战士们顶着严寒,翻山越岭,补给线长,条件苦。董伯友继续干通信,背电台传令,确保连队协调。宋焕祥负责动员,组织学习,稳住思想。李德功带346团突击,协调火力。张峰管116师后勤,分派物资。李刚率347团攻坚,执行夜战。王秀庭写宣传材料,记录战例,分发阵地。 战役中,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对抗美军机械化部队。云山一役,39军歼敌上千,缴获不少装备。这仗打出威风,也暴露补给问题。冬天朝鲜山里零下几十度,战士们棉衣单薄,冻伤不少。部队边打边学,改进战术,挖壕沟、设埋伏,发挥近战优势。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来得这么快,打得这么狠,麦克阿瑟的感恩节计划泡汤。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