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中国“两弹一星”背后真正的关键人物?多数人会说是钱学森、于敏、邓稼先,但你

古往奇趣角 2025-08-22 00:12:55

谁才是中国“两弹一星”背后真正的关键人物?多数人会说是钱学森、于敏、邓稼先,但你可能不知道,没有周总理,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两弹一星”。 周恩来1898年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小时候家境一般,跟着伯父到处迁居,先去天津上南开学校,那儿他学得挺认真,1917年去日本留学,接触各种新思想。1919年回国,正赶上五四运动,他积极参加,在天津组织学生联合会,办报纸宣传爱国。 长征路上,他支持中央调整领导,在遵义会议上发挥作用。抗日战争时,他驻重庆八年,代表共产党跟国民党谈判,维护统一战线。解放战争中,他协助指挥三大战役,推动国民党军队瓦解。新中国成立后,他当总理兼外交部长,长达26年,处理经济外交大事。从50年代初,他就关注国防科技,安排资金支持核研究,推动人才设备引进,为国家安全打基础。 其实,周恩来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从建国初期就开始了。1949年,他就拨款让钱三强从法国买回重水和铀矿石这些核设备,那时候中国百废待兴,他已经看到核技术的重要性。1952年制定国防计划时,他提出要不要研究原子弹这个问题,点醒大家提前思考。 1956年1月,在知识分子会议上,他强调原子能和平利用,推动中央早三年布局核工业,选厂址调人才。那时候中国工业底子薄,设备缺人少,他主持三年原子能规划,协调资源一步步建起来。1960年苏联撤专家,带走图纸,中国核项目差点停摆,他开会决定自力更生,限八年完成,组建中央专委,自任主任,带七副总理七部长,调动26部委20省900单位,从小螺丝到燃料,他亲自调度。钱学森后来说,总理把打仗经验用到科研上,效果特别好。 “两弹一星”成功后,周恩来没停步,继续看长远。1970年,他指出华东电力要靠核电,命名第一座核电站728工程,就是秦山核电站,最后一次专委会议上,他强调防潮防腐防污染,考虑后代安全。他决定航天优先实用卫星,不搞载人竞赛,奠基北斗遥感基础。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他电话确认批准,指示保持冷静,成功后汇报中央,卫星播东方红乐曲,标志中国航天起步。 此后,他推动导弹卫星项目,协调工程师攻关,确保技术服务民生。健康衰退中,他还在病床批文件主持会议。1976年1月8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遗体告别时,民众自发哀悼。他的贡献虽不显山露水,却如火炬照亮国防科技路。中国导弹威慑全球,卫星覆盖天空,月球探测推进,都源于他的布局。 周恩来在“两弹一星”中不只是领导,他是统筹者。从1955年政治局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决定搞原子弹,到后期亲自抓试验安全,他总能抓住关键。比方说,苏联撤援后,他不慌,靠全国协作补缺口,这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科学家们回忆,总理不光给资源,还尊重专家意见,像钱学森他们回国,他外交努力帮大忙。没他,人才设备都难齐全。 邓公后来讲,没原子弹氢弹卫星,中国就没大国地位,这些反映民族能力。想想看,那年代中国穷,但周恩来硬扛下来,自力更生精神到现在还管用。现在中国核电航天领先,跟他早期规划分不开。他不求名,专心干实事,这作风接地气,让人佩服。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