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说: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

墨香染时光 2025-09-22 22:40:35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说: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信源:新加坡老陈讲留学抖音 不少人提起新加坡,总会默认“70%都是华人,这儿的华人肯定最吃香,还会特别关心中国好不好”。 但真正了解当地情况后会发现,这种想法和现实之间,藏着不小的差距——在新加坡,华人既不是“特殊群体”,对中国的关注也远没外界想的那么深。 先看最直观的生活场景:新加坡的组屋小区里,很少能看到某一族群“扎堆住”的情况。 每层楼里,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家庭往往穿插分布,这是当地“族群配额政策”的结果。 政府从建国起就定下规矩,组屋、议会席位甚至政府岗位,都要按族群比例分配,就是怕单一族群集中引发矛盾。 每年“种族和谐日”,学校里的孩子会穿上马来纱笼、印度纱丽,和华人传统服饰一起展示,老师还会带着大家做各族传统游戏。 这种从小的熏陶,让“新加坡人”这个身份,早盖过了“华人”“马来人”的族群标签。语言上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 新加坡街头虽有中文招牌,但日常交流的核心是英语。 当地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主要课程就用英语授课,华语只是“第二语言”——课堂上教的多是基础对话和简单书写,很少涉及中国历史文化,比如长城、故宫的故事,大多不会出现在课本里。 不少年轻华人日常思维全靠英语,玩游戏、追明星用英语,连和家人聊天都常夹杂英文单词。 碰到中国电影,他们可能需要看字幕才能跟上;聊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不如聊好莱坞新片、欧美歌手演唱会来得熟练。 再看当地人关心的话题,更能感受到这种疏离感。新加坡华人茶余饭后讨论的,多是“地铁会不会晚点”“孩子能不能进好的小学”“这个月房租又涨了多少”这类和生活直接相关的事。 中国的GDP增长、新修的大桥,对他们来说更像“国际新闻里的一条内容”,除非这些变化能影响到新加坡的进口商品价格、游客数量,否则很少有人主动提及。 就算是商界人士关注中国,也多是因为经贸合作——根据中国外交部数据,新加坡2022年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2024年中新双向投资都超百亿美元,但这种关注也仅限于“能不能赚更多钱”,和“华人情感”没多少关系。 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新加坡的“小国生存智慧”。 这片土地面积还没中国一个县城大,夹在马来西亚、印尼等马来族占多数的国家中间,从建国起就明白“不能靠族群感情做事”。 要是偏向华人、和中国走太近,周边国家容易猜忌;要是完全倒向西方,又会失去中国这个重要贸易伙伴。 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形成了“只讲务实,不掺感情”的共识——和中国合作做生意,和美国保持军事合作,都是为了新加坡的利益,和“华人身份”无关。 倒是老一辈华人身上,还能找到些和中国相关的痕迹。 唐人街里卖肉骨茶的摊主,可能会用闽南话聊起年轻时去福建探亲的经历;过年时,有些家庭还会自己包粽子、贴春联。 但他们也清楚,这种习惯更多是“个人回忆”,孙辈们生在新加坡、长在新加坡,早已把“新加坡人”当成唯一身份,对中国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旅游时去过的地方”“进口商品的来源地”。 说到底,新加坡华人的态度,不是“冷漠”,而是“现实”。 他们的生活、利益、身份认同,早已和新加坡这片土地深度绑定。 “华人”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种族标签,就像“马来族”“印度族”一样,不会影响日常选择,更不会成为关注中国的理由。 这也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同文同种”从来不是“天然亲近”的保证,生活环境和国家认同,才是决定人们立场的关键。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墨香染时光

墨香染时光

阳光明媚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