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这关键时刻,1

墨香染时光 2025-09-22 17:19:40

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这关键时刻,19岁的小战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谁知,竟然吹去一个特等功...... 信源:光明网:英雄的故事|永不磨灭的冲锋号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摆着一把有点特别的铜号——喇叭口凹了一块,号管上还能看见淡淡的锈迹,凑近看,甚至能发现几处细小的弹痕。 讲解员说,这把破号背后,藏着朝鲜战场上最“离谱”的胜仗:7个弹尽粮绝的志愿军,靠它吓退了200个装备精良的英军,吹号的小兵还因此拿了特等功。 你可能会问,一把没杀伤力的铜号,怎么能打赢仗?这事得从1951年的朝鲜釜谷里说起。 那时候正是三九天,零下20多度的寒风裹着雪粒子,砸在人脸上跟刀子似的。 志愿军39军的一个连,奉命守在釜谷里南山——这地方是英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丢了它,前面的大部队就白打了。 可谁能想到,英军是真狠。他们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绿老虎团”,坦克轰隆隆往上冲,重炮把阵地炸得翻过来,雪地里全是弹坑。 打了三天三夜,原本100多人的连队,最后就剩下7个能喘气的,还个个带伤:有的胳膊被弹片划了大口子,血冻成紫黑色;有的趴在弹坑里,手里攥着断了柄的刺刀,连抬手的劲都快没了。 吹号的小兵叫郑起,那时候才19岁,本来是连队的司号员,负责吹进攻、撤退的信号。连长牺牲前,把驳壳枪塞给他,就说了一句“号声在,阵地就在”。 那时候他们早没子弹了,英军的坦克已经开到山脚下,200多个士兵端着枪往上冲,皮鞋踩在雪地上的咯吱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郑起盯着怀里的铜号,号嘴还沾着之前战斗溅上的血,喇叭口被弹片打凹了,早就吹不出完整的调。 他突然爬起来,往阵地最高处跑——那地方没任何掩护,英军的枪口都对着这儿。 战友们以为他要拼命,想拉都拉不住,结果他只是把号嘴塞进冻得发僵的嘴唇里,深吸了一口气。 “嘀嘀哒——嘀嘀哒——”号声一开始有点颤,寒风往号管里灌,郑起咬着牙,把肚子里最后一点劲都憋了出来。 这声儿不亮,甚至有点嘶哑,可在山谷里一飘,山下的英军突然就停住了。 你肯定纳闷,这号声到底有啥魔力?其实不是号声厉害,是英军怕了。 之前跟志愿军交手,他们吃够了冲锋号的亏——每次这声儿一响,不管多少志愿军,都会从雪堆里、弹坑里冲出来,拼着命往上扑。 那天雪下得大,能见度差,英军看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人,一听号声,立马慌了:“坏了,志愿军援军来了!” 先是前排的士兵往后退,接着整个队伍就乱了,连坦克都掉过头往回跑,丢在雪地里的头盔、弹药箱到处都是。 郑起看着这场景,自己都愣了,直到战友拍他肩膀,才反应过来——他们真的守住了。 没一会儿,志愿军的主力部队真的赶来了,顺着英军撤退的路线追上去,把这股敌人彻底围住。 战后清点阵地,郑起那把军号上,除了弹痕,还多了几道冻裂的唇印——是他吹号时,嘴唇冻破了留下的。 后来,这把军号被送进了博物馆,郑起也拿了特等功,还去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跟毛主席握了手。 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他说:“怕啊,可一想到身后就是祖国,战友的尸体还在雪地里,哪还顾得上怕?” 直到2023年郑起去世,92岁的他还常跟人说那把军号的事。其实那声号响不是奇迹,是19岁小兵的骨气,是志愿军“哪怕只剩一个人,也不丢阵地”的劲儿。 现在再看博物馆里的那把破军号,它凹进去的不只是喇叭口,还有那个冬天里,中国人最硬的脊梁。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墨香染时光

墨香染时光

阳光明媚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