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交换俘虏仪式,一位骨瘦如柴的男子颤颤巍巍向我方走来,他是志愿军60军180师政委吴成德,可回国后他被开除党籍,撤销军职!当人们看到他的遗物时,不禁大吃一惊!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打到后期,咱们志愿军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跟不上了,彭总决定主力部队向北转移休整。 断后的任务,异常艰巨,就落在了吴成德所在的180师等部队身上。用血肉之躯去挡住敌人机械化部队的疯狂反扑,那是什么概念?180师的战士们打得异常英勇,但终究还是被数倍于己的敌人死死包围。 弹尽粮绝,部队被压缩在一个小山沟里,伤亡惨重。怎么办?唯一的活路,就是分散突围。 会议上,这个决定下得异常艰难。吴成德作为政委,亲自部署,检查各团的准备情况。一切安排妥当后,他还是不放心,骑着马又在阵地上巡视了一圈。 就在这时,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一个山沟里,传来了虚弱的呼喊:“吴政委,我们是伤员,走不动了……” 吴成德立马下马,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如刀绞:黑压压一片,都是咱们自己的重伤员。他们看着吴成德,眼睛里全是求生的渴望:“政委,你可一定要带上我们啊!” 身边的警卫员急得直跺脚:“政委,快走吧,再不走就冲不出去了!” 是啊,他只要狠下心,骑上马,追上师部主力,生还的希望非常大。可回头看看那一张张年轻又痛苦的脸,他做不到。这些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怎么能把他们扔在这里等死? “我不能丢下他们!” 吴成德做出了抉择。他命令警卫员和通信员立刻去追赶大部队,自己则留了下来,选择和三百多名重伤员待在一起。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九死一生的路。 带着伤员突围,难度可想而知。敌人的飞机、大炮、喷火器封锁了所有道路。他们左冲右突,最终还是失败了。 但吴成德没有放弃。他带着剩下的人钻进了深山老林,像野人一样生活,一坚持就是整整14个月。他们吃树皮、啃草根,与敌人周旋。直到1952年7月,身边只剩下两名战士,三人都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下肢浮肿,最终不幸被美军搜山队俘虏。 被俘后,敌人很快就查明了他的身份——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干部。这下敌人可来劲了,威逼利诱,各种手段轮番上。高官厚禄他不为所动,敌人就恼羞成怒,对他施以酷刑。 他们把吴成德关进小黑屋,用高音喇叭对着他耳朵24小时狂轰滥炸,试图摧毁他的精神。后来又对他用电刑,一次次把他折磨到昏死过去。 但吴成德,这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骨头比铁还硬。他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在战俘营里,他还秘密组织难友,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 1953年,他终于回来了。可他没想到,身体的创伤可以愈合,精神上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当时的审查政策,对被俘人员非常严厉。在“气节”问题上,几乎是零容忍。吴成德作为师级政委被俘,这本身就被视为一个“严重问题”。尽管他详细陈述了自己为了掩护伤员、弹尽粮绝后才被俘的经过,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些解释显得那么苍白。 1954年6月,处理决定下来了:开除党籍、军职,送到辽宁盘锦一个农场劳动改造。 这个打击,对吴成德来说,比敌人的酷刑还让他痛苦。他想不通,自己的一片赤诚,为何换不来组织的信任?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更像一把把尖刀扎在他的心上。 但他没有沉沦。他相信组织,相信党总有一天会查清真相。于是,他一边在农场勤勤恳恳地工作,用劳动赢得尊重,一边开始向上级申诉。 这一申诉,就是整整26年。 时间来到1980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审查历史遗留问题。中央下发了《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吴成德的申诉,终于等来了回音。 经过两年多的详细调查和核实,1982年,组织为他做出了公正的结论:恢复党籍,享受军级干部离休待遇。 这一年,吴成德已经70岁了。当他拿到那份红头文件时,这个在敌人酷刑下都没掉一滴泪的硬汉,哭得像个孩子。28年的委屈,终于烟消云散。 恢复名誉后,他回到了家乡山西运城。他说:“以前没脸回来,现在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回来了。” 晚年的吴成德,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学校给孩子们当校外辅导员,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他总是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他瞒着家人,把自己的大部分退休金,一部分用来资助牺牲战友的家属,一部分用来捐给灾区和希望工程。他自己生活极其简朴,却为公益事业奔走呼号,先后为希望工程等项目筹集、捐款达两百多万元。 1996年3月,84岁的吴成德老人平静地走完了他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在他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个旧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塞得满满当当的——全是厚厚一摞的捐款证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 直到这一刻,家人才知道,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默默地做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14评论】【44点赞】